区域经济理论和区域经济政策这两本书是我当时复习的重点,各章节的重要性与其相应的排列顺序不呈显著正相关。读这些专业的书,我是外行,无论看什么都是新的,跨专业考就是这样吧,对于区域经济学出身的人来说应该不难。需要说明的是,复习时对于容易混的基本概念一定要区分清楚。比如区域政策、区域规划、区域战略等等,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是什么。今年的考博,专业课就考到了区分“地方、地点、地带、地区、空间”这类概念。当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不是说我们不需要了解一些前沿的东西。如果说,比较难的(对我而言),有个题目考到对比区位论、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研究的对象的异同点。当时,空间经济学的书没有细读,但是考试之前读了一些综述性文章,比如梁琦主译的《空间经济学》(人大出版社)前言和导论等,还有了解了如C-P模型的假设、得出的几个关键性结论等等这类的。不抱着要考的心态,但是想着要是考了,写不出一个字,1/4的分数就没了,所以没敢侥幸,当然我觉得考人大的博士,如果还抱着侥幸的心理,明知可能考又不复习的话,就不用来了。
表×× 专业课书目
|
书名 |
著者 |
出版社 |
***** |
区域经济理论 |
陈秀山、张可云 |
商务印书馆 |
***** |
区域经济政策 |
张可云 |
商务印书馆 |
*** |
区域经济规划(前几章) |
孙久文 |
商务印书馆 |
看书固然重要,考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博导的文章,比如张可云老师的文章就有很多(还有张老师的个人博客),除了区域所博导的文章外,学界比较有名的如魏后凯的,当时也看了好几篇,主要是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如主体功能区,西部大开发等问题。有些比较重要专题的文章还要适当找其他人的来补充。我当时打出来的文献应该不止10CM高。当然,有一些是“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等。
此外,跨专业两门加试科目(中国经济地理、世界经济地理)使用的书主要是刘玉主编的《中国经济地理》和陈才主编的《世界经济地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考试一个多月前咨询一个师姐,她的经验是说,她没看书,考卷上写满12页,老师给的分数都挺高。当时,她也回忆不起具体的考试题目,举例了一个题目,说是让论述雅加达这个地区。我当时都不知道雅加达啊,可知我受的打击有多大(因为她说她感觉这挺基础的)。后来只好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跟别人基础没法比,只好又买了两张大地图和地图册。后面一个月花的时间还挺长的,在这两个科目上。
有意思的是,第一门加试考完了后,我仔细数自己写的页数,很抑闷,往死里写,我好像只写了9页,距离12页还差很远呢,第二个科目我好像写了11页。但是后一门考的明显感觉比较好,题目都比较有把握,有如论述中东地区石油分布特点,世界钢铁分布和未来趋势展望这类题目。两门科目各考4个题。
英语科目我复习没有像考研时那么多,主要用的书是《人大考博英语》(金圣才),拿到题时,很紧张,怕写不完,今年阅读好像是4篇,作文只有一篇,增加了一篇完形。下手先做完阅读,很简单,题量也比较少,一直说服不要紧张,默念自己一定能做完(因为我做题比较慢),结果提前半个小时完卷,又检查了遍。感觉很有把握,至少也有70分,乐观点的话应该有80+,出来成绩是71。论坛上看,很多人出来的分数都低于自己预期10-20分,都喊着要去查分。经验是,平时自己准备充足,考场上发挥要稳,不要觉得简单了就放松了,应该认真检查,做到有十足的把握,不要眼高手低,提前交卷。感觉英语考试更接近六级,而非考研,考研的阅读转来转去的,而考博的比较简单。
当然,考博过程就像一个慢跑,你最好不要起步晚了,也不要一开始就冲刺,应该把你的能量平滑化,留出最后的积蓄冲刺,这样才能比较轻松地夺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