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学者观点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增强城乡发展协调性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 高…
李琳:“一核两副三带四…
国土空间布局的三种路径…
宁吉喆:以经济发展新成…
刘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
阮青:六方面打造长三角…
姜冬冬:下一个五年 区域…
高燕:奋力谱写新时代区…
徐天舒:只是工业总量超…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周天勇:必须彻底转变宏观调控模式
作者:周天勇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769 更新时间:2011-8-31 15:44:53

中国国民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是:投资过旺,依赖出口,消费长期增长乏力和不足;依然按照我们过去的宏观调控模式操作,摆脱不了过热、过冷的剧烈波动,以及可能出现的滞胀。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宏观调控思路和模式。

进入2011年以来,中国物价水平高位运行,而全球经济则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年中又步入了低迷。这样的局面给中国的宏观调控带来两难:平抑通货膨胀,需要控制货币量,包括控制信贷规模,进而抑制投资增长速度;而全球经济再次趋于低迷,使未来出口增长速度前景不明。从中国近十几年的增长模式看,主要是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抑制通胀而压低投资增长,出口低迷可能造成出口增长速度下滑,结果可能是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和下滑。虽然速度下滑,但2009年投放的大量货币,以及外汇储备占款形成的货币,如果不能被供给所吸收,加上地方政府财政抬高地价的冲动和农产品蛛网式波动等因素形成的价格上涨压力,都可能造成增长速度下滑、失业率攀升、通胀高位的滞胀局面。

 

一、多年宏观调控模式剖析及其面临的困境

宏观调控主要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手段较为简单:当通货膨胀时,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卖出债券,加上信贷收缩规模窗口指导;当通货收缩时,则反向操作。中国宏观调控运用货币政策的技巧日益成熟。但是,货币政策调控的一个前提是,对象是一个自由的市场经济,其经济结构和制度是既定的。但是,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体制却是特殊的:1.国内推动增长的主导因素是投资,产业结构以工业为重心,地方发展战略侧重大企业、大资本和大项目,而微型和小型企业发展的体制环境很差;2.货币渠道以国有垄断的大型银行为主,社区小银行十分缺乏。

单纯货币政策对中国这样的一个经济体调控的结果是:1.当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时,银行保国压民,保工业压服务,保大压小,由于社会资金全面紧张,小企业在社会上的融资利率急剧攀升,甚至大银行与大企业勾结起来给小企业放高利贷,使小企业大量倒闭,供给萎缩,就业岗位减少。2.而当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资金主要流向大工业、大项目、大国企,经济迅速过热,物价水平被拉高,投资与消费的结构更加失衡。

货币运行决定于实体经济运行,货币运行对实体经济运行有反作用。仅仅迷信于货币政策的单一反作用来调控国民经济,而不解决国民经济实体结构和体制问题,则国民经济会处于一控就趋冷——一放开就急剧过热的恶性循环之中。

财政政策在中国只用过两次,而且只是在遇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经济低迷时,用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方式是增加赤字和发行国债,包括财政对家电下乡的补贴,也可以看成是扩大和刺激消费的财政政策。从这两次扩张性宏观调控的对比来看,第一次财政扩张没有造成后来严重的通货膨胀;而第二次却是消费价格上涨严重。当然,我们不能将这次通货膨胀严重的原因全部归结于2008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形成这次高位通货膨胀的因素是叠加的:当时国际经济和出口下滑势头很严峻,为了保增长,扩张性政策的力度较大较猛;财政和货币双宽松政策同时发力;在中央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又通过融资平台扩张地方债务,抬高地价,大干快上,使经济过热火上浇油;由于出口外汇积累和顺差较大,外汇占款因素形成的国内货币贬值压力也比1998年以后的几年大得多。简言之,大投资和大外汇储备,是这次通货膨胀最主要的两个成因。

然而,在中国,当通货膨胀严重时,从来没有看到过财政使用收缩方式进行宏观调控。即使对付这次如此严重的物价上涨,也是货币政策单打独斗,财政政策根本不配合和不出力。也就是说,财政在让其多收钱、多搞赤字、多支出、多发国债时,对宏观调控很积极;而当让它减少收入、少搞赤字、少发国债、缩减支出时,其对此根本不感兴趣和无动于衷。这可能是背后政府的总体利益或者是部门利益使然。

当然,除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外,我们还采取了行政干预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对食品等一些消费品进行行政限价,对商品房进行限购限价;政府主导增加廉租房建设,增加房屋的供给;控制一些涉及居民生活的电、水、气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调整。这些都是用计划经济的办法来调控和管理市场经济。其结果,或者政府行政管理成本很高,或者执行相关政策时被变通拆解,或者其中腐败盛行,或者工程质量堪忧,或者资源性产品价格长期得不到理顺、后遗症严重、最后不得不放弃改革。在宏观调控中,用行政办法最简单易行,但是,也是负面作用和不良后果最为严重的方式。

从未来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看,存在着这样几个可能的趋势:一是美国和欧洲债务问题如果继续发酵,减少赤字和债务,收缩财政支出,其失业问题不见好转甚至恶化,再次引发金融动荡,中国的出口就会受到影响。其结果是:增长的出口拉力减弱和丧失;出口领域和其相关产业的就业岗位大大减少;一些企业倒闭形成银行呆坏账,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二是出口下滑后,国内投资调控怎么办?不压缩,可能通货膨胀仍然高位运行,房价依然会高企;压缩投资,与出口下滑作用同时发力,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市场需求低迷,企业生产闲置甚至倒闭,就业发生困难。

现在看来,国民经济运行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居民消费部分增长乏力和比例不足。多少年来,都是投资和出口为主导在拉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经济增长格局中,如果消费增长的速度与之相适应,特别是在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和全球经济低迷时,消费增长能调高而相应进行替代,国民经济就不会受到大的影响。然而,目前的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格局,令研究宏观调控的学者很失望。

在这样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格局下,再用上述的宏观调控办法,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陷入“控冷——放热”恶性循环的怪圈,不可能实现一个长期的经济快速、平衡、健康运行的局面。

 

二、新的宏观调控思路和组合模式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学习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现代宏观调控方式也就是20余年的时间,到现在,我们对经济形势的预测、不同政策的调控力度、政策之间的组合、应对外部经济波动和其他经济体政策变动冲击、适时进行宏观政策微调等等,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只是刚刚入门,还谈不上科学调控;而传统的计划经济和行政命令调控方式,由于习惯和得心应手,常常不可避免地被夹杂在宏观调控之中。而简单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假定经济结构和体制符合完全市场竞争的模式,是既定的。这实际上与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和市场经济的现实情况不相符合。

面对特定的经济运行情况及其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政策组合,实际上是一个宏观调控大的眼光和全局性的谋划。中国国民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是:投资过旺,依赖出口,消费长期增长乏力和不足;依然按照我们过去的宏观调控模式操作,摆脱不了过热、过冷的剧烈波动,以及可能出现的滞胀。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宏观调控思路和模式。

因此,中国新的宏观调控的一个逻辑过程是:1.宏观调控综合性的目标是什么?无疑是物价平稳,经济健康快速增长,真实的失业率较低,国际收支平衡。2.达到这一目标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无疑是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投资强、出口依赖和消费弱的国民经济运行格局。3.什么样的宏观调控政策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宏观经济运行的上述目标?无疑需要寻找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新的宏观调控模式和政策组合。

如果再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传统的宏观调控模式应对的是传统的发展模式:收入分配国多民少、国家主导、投资推动、出口依赖。于是,经济过热时,货币政策主要是压缩投资;经济过冷时,货币政策扩张信贷,财政政策增加赤字和大发国债,减税刺激出口。我们需要想一想的是,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科学发展,需不需要科学调控?我认为是需要的,即以宏观的科学调控,来实现经济的科学发展。因此,不仅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转变,经济调控模式也有一个转变的问题。不转变调控模式,要转变发展模式,可能很难落实。

宏观调控的新思路是:以人为本,宏观调控目标以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为重点。宏观经济管理从以需求管理为主,转向以供给为主、需求为次的管理,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着力点。统筹协调,正确组合货币、财政和其他经济政策;宏观调控与促进发展模式相结合;宏观调控与促进相关改革相结合;扩大国内消费,摆脱出口依赖,消化和平衡全球经济萧条可能带来的影响。我认为,这就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的科学宏观调控观和科学调控模式。

那么,在这一宏观调控模式下的政策组合是什么呢?一是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具体是将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控制在15%以内,以求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相适应。

二是实施促进供给和增加就业的财政政策,在企业规模上,给企业、特别是给能大量增加就业的小企业减税,建议增值税降低到10%,营业税降低到3%,社保“五险一金”交费率从目前工资总额的50%左右降低到35%;坚决清理一切政府行政和事业机构对其的收费和罚款,以增加全社会生产和服务的供给水平,平衡需求,同时改善“就业——收入——消费”侧的国民经济运行格局。

三是货币政策调控一定要与银行体制改革互动,打破银行业高度垄断局面,大力发展社区小银行,从体制上形成能将货币流动到小企业的正常渠道,使能增加供给、就业、收入、消费的小企业获得正常规模和正常利率的信贷资金支持。目前,一些部门以过去农业部和民政部提倡搞的合作基金会和股金会形成的呆坏账为由,反对发展社区小银行。合作基金会和股金会实际上是当时县乡两级政府的钱袋子,与产权明晰、规范运作的社区小银行根本上就是两回事。如果不从改变目前资金垄断流向国有企业和大企业的体制着眼,想从垄断渠道中分羹给小企业的思路和做法,我认为事实会证明是一种乌托邦,将会误国误民。

四是宏观调控与增加土地供应与改革土地制度结合起来,鼓励投机炒作抬高物价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未利用的土地改造,增加土地要素供给;放开房地产的土地供应限制;改革行政一家卖地、千家竞争的局面,所有的土地都平等地进入市场;延长土地使用年限,确立近似产权;彻底改革目前的地方政府财政体制,以土地和房产交易增值税和房产税替代出让金等其他房地产收入渠道。这样,宏观调控和改革的结果将是:地价和房价下降和平稳,贫富差距缩小,土地和房屋投机性需求得到抑制。而在房地产供应和制度上任何修修补补的调整,其结果都是中国居民的居住民生永无宁日。

五是宏观调控与财政体制改革相结合,特别是在需求过热、物价上涨特别严重的时期,每年压缩行政公务支出比例23个百分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压缩 “三公消费”规模和比重,以抑制行政公务消费需求,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文章录入:zhangtinglin    责任编辑:rongyizhong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