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学者观点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增强城乡发展协调性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 高…
李琳:“一核两副三带四…
国土空间布局的三种路径…
宁吉喆:以经济发展新成…
刘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
阮青:六方面打造长三角…
姜冬冬:下一个五年 区域…
高燕:奋力谱写新时代区…
徐天舒:只是工业总量超…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卢锋:超越刘易斯拐点看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CCER 点击数:2222 更新时间:2011-9-10 6:59:34

近期,北大CCER和美国NBER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报告其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超越刘易斯拐点解释范式》。

经济现代化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转型,即随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持续转移,农业劳动力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中所占据的份额会长期下降。中国过去30年经济发展同样伴随农业劳动力比重持续以年均超过一个百分点速度下降,体现上述普遍规律影响,但是由体制背景派生中国劳动市场转型重要特点表现为“农民工”。估计农民工总量从1985年的6700万增长到2000年的约1亿5千万,2010年达到2亿4200万。外出打工农民工增长更为迅猛,占农民工比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10%左右上升到近年超过60%

近年农民工市场出现所谓“民工荒”现象,伴随农民工资较快增长。由于缺乏跨年度劳动合同,企业通常是在每年春节结束农民工离乡返工后签订新雇工合同,2004年后有的年份沿海省份企业发现如果不提高工资将难以招到足够的工人。学术界和媒体经常用中国正在经历刘易斯拐点来解释这一现象,认为中国正在从“劳动力无线供给”阶段转向“劳动力短缺”阶段。

作为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刘易斯拐点建立在一些特殊假设基础上,如假设农业部门劳动力边际产出为零以保证劳动力供给无限,非农部门工资水平固定不变等等。用这个理论假说解释当代中国劳动市场转型规律是否适当,不仅涉及如何借鉴经济学说方法问题,更直接面临其关键假设与中国经济基本经验证据是否一致问题。卢锋教授报告他们研究组关于中国劳动市场分析报告部分结果,说明用刘易斯拐点假设与中国现实情况可能并不一致。

从工资角度看,中国在岗职工的名义和实际工资在改革后一直持续增长,这与刘易斯观点理论中非农部门工资水平长期不变的假设相背离。从农民工工资看,初步估计结果显示,自1979年以来农民工名义工资大体保持9.3%增长率趋势值,实际工资水平则可能经历1980年代前中期增长和90年代相对停滞,世纪之交后开始恢复较快增长。农民工与职工工资比率经历从80年代较高水平,随后在20年间持续下降,最近几年止跌回稳。

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看,在过去的三十年,主要农产品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大约为7%左右。初步估计结果显示,粮食作物边际劳动生产率在波动中呈现增长趋势,过去20多年增长大约一倍左右。农业用工实际价格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十年大约增长一倍,后来十多年再次增长一倍左右。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同指标以及农工价格持续显著增长,得益于农业部门现代投入持续动态演变,导致刘易斯抽象模型未曾考虑的农业生产函数结构变化,这对中国大国经济转型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

最后,卢锋教授总结到,利用常规经济学分析框架,结合中国基本经验事实,应能比刘易斯拐点范式更好地解释中国劳动市场转型特征和规律。另外他还介绍了对中国劳动力市场未来演变态势的模拟结果,说明中国总劳动力增长可能会很快见顶,农业劳动力绝对规模可能已经历拐点。但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还会持续展开。

资料来源:北大CCER

 

文章录入:rrec    责任编辑:rrec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