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区域政策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未来中国的区域增长格局…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未来中国的区域增长格局(中)
作者:宣晓伟 文章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点击数:1593 更新时间:2012-10-16 22:12:08

    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是推动区域增长格局演变的三大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增长格局的演变既是经济运行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也深受主观政策的影响。总体而言,开展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实施对外开放和推进区域协调是影响过去三十多年区域增长格局变化最为根本的三大政策因素。

  ——市场化改革推动了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优化,提高了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也导致了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

  1978年以来的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分权化渐进式改革下,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地方拥有了更多的决策权、管理权和对地方利益的支配权。各个地区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利益和使命的主体,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更多地取决于自身的禀赋条件和努力。

  市场化的改革推动在各地区发展的资源配置上,由高度计划的一元化配置方式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的配置方式,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渐渐占据了支配作用。以推动一个地方经济增长的动力——投资而言,在全社会投资中,国家投资尤其是中央投资所占的比例下降明显,国家预算内资金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一个快速下滑的过程,从1981年的30%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不到5%。

  与此同时,中央财政在各地区投资中扮演的作用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发达地区经济活跃、本身财力充足,也易于吸引各种外来资金,对中央的依赖较少;而不发达地区的投资来源中,中央资金的作用就相对重要得多。而国家投资在整个社会投资中的比例却在不断下降,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各个地区的投资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

  改革打破了计划体制下大一统的局面,市场而非计划逐渐成为配置各地区资源流动的根本因素,企业而非政府成为市场经济中的运行主体。通过中央向地方的分权,地方政府逐渐成为地区发展的利益主体,地方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地方自身的要素禀赋、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和自身努力。地区间的激烈竞争一方面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导致各地区的发展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取得巨大成功,沿海地区更多享受到外资外贸对地方发展的益处

  1979年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这种成就并不是在全国平均分配的。各个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沿海省份和内地省份之间,差距尤其明显。

  仅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这五个排名靠前的省份,其外贸总额所占全国的比重接近四分之三,而排名后二十位所有省份的外贸额比重相加,仅为全国的89%。沿海发达省份更多地分享了对外开放带来的巨大收益,而内陆省份的收益则相对要少得多。

  由于不同的省份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不同,在中国对外开放整体战略的推进中,各省扮演了极其不同的角色。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推进也成为了决定中国区域增长格局演变的根本性力量之一。

  ——近年来区域协调政策在推动区域发展方面逐渐发挥作用,区域差距有所缩小

  进入新世纪以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更加受到重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了其中的核心内容。我国初步形成了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即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近年来,国务院又相继通过了一系列区域发展举措和区域规划。在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的基础上,对更为微观的区域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发展要求。近年来地区经济差距的不断缩小,有中国重工业化进程加快、各省资源禀赋差异、世界经济变化等阶段性和客观性的原因,但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推进以及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期内中国区域增长格局仍将延续目前的中西部地区快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格局,远期看这种态势将会发生变化

  从实然(区域增长格局演变的客观规律)和应然(影响增长格局的区域发展理念和政策或产生怎样的变化和作用)两大方面来探讨未来中国区域增长格局的演变趋势。

  ——“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内外需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变化、集聚和扩散效应的作用发挥是影响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演变的客观条件

  1.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仍将继续,但在未来将放慢速度。

  根据国际经验和中国的自身工业化过程来看,未来十年仍将可能是中国工业化过程不断深化的阶段。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率大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达到峰值,工业化峰值的绝对水平在44%左右,人均GDP8000元左右。而中国目前的人均GDP6725元,工业化率为421%,对照工业化的国际经验,中国的工业化仍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市化率也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然而,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仍有发展空间会以多快的速度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并不是一回事。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有很大可能性在未来逐渐下降。

  一直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于投资尤其是工业方面投资的拉动,正如前所述,2003年以来中西部地区增速的加快与中国进入了新一轮的工业周期密切相关。所以如果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就意味着在中国整体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必将放缓,无疑将对那些以能源原材料产业为重要发展动力的中西部省份的未来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一直在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事实上,第三产业若真正成为带动经济的主导产业,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必将放缓。在全国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程中,东部沿海省份无疑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占据更多的优势。

  尽管全国整体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未来的放缓会对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造成不利,但由于当前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已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省份自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经济潜力增长空间要明显大于东部。

  单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角度出发,近期中国仍将继续维持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势头,由此区域增长格局仍将保持现有的态势;远期中国整体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放缓,经济增长速度下台阶,但中西部地区仍可以依靠自身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潜力获得一定的增长,与此同时东部沿海更可能在产业结构优化和第三产业发展上占得先机。综合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长期的增长速度会更趋于平衡。

  2.中国经济增长将更依赖内需,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上的优势效应趋弱,内需的扩大有益于中西部地区的增长。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自身发展需要以及全球经济形势的转变,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必须要更多地依赖内需。中西部在开拓内需方面具有更为便利的区位条件,而且其产业和产品结构与国内市场需求更为一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由依靠外需向依靠内需转变,无疑会对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造成更为有利的影响。

  3.集聚和扩散效应的发挥和它对区域增长格局的影响将取决于中国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的快慢。

  目前来看,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由于在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形成了传统产业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这种趋势无疑在未来还将进一步延续,传统产业在中国区域空间布局的扩散效应还会继续发挥。与此同时,中国整体经济正在面临着由资源投入拉动型创新驱动型的转变,东部沿海地区无疑在创新转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这将会更有益于东部地区的未来增长,而不利于西部地区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文章录入:liuxin    责任编辑:liuxin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