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区域政策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重庆璧山打造小城转型样…
自贸区经验复制给力:重…
重庆产业集群做优工业增…
中国城市投资排行榜 万亿…
重庆将成长江经济带主角…
专家:加强重庆成都城市…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全国知名经济学者助力五大功能区域建设
2013深化改革与区域发展重庆座谈会昨召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重庆商报 点击数:2231 更新时间:2013-12-3 22:59:43

据重庆日报消息 122日上午,“2013深化改革与区域发展重庆座谈会”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国的8名知名经济学者和我市专家学者代表,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建设充分发表意见,积极出谋划策。会前,市长黄奇帆会见了与会的专家代表一行。

这次座谈会由经济日报社主办,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和经济日报社新闻发展中心承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燕平,经济日报社总编辑张小影到会致辞。重庆日报总编辑张小良主持了座谈会。

燕平在致辞中说,重庆直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处在欠发达阶段、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市委、市政府立足于重庆的直辖体制、省域面积,地区之间差异很大这样一个特殊的市情,在坚持深化、细化过去“一圈两翼”的地区发展战略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这个战略包括了重庆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人口等方面,是一个“五位一体”的区域发展规划,这对于加快发展富民兴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建设五大功能区域,重庆迫切需要外部的智力支持。燕平希望专家以深厚的理论功底,集全国各地经验,给重庆提出宝贵的意见。

张小影在致词中说,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规划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路线图,三中全会作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有一个躲不开、绕不过的难题,就是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次深化改革与区域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正是基于重庆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总结和梳理重庆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做法和经验,可以为全面深化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领域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原院长、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学工,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禹,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重庆社科院副院长张波,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何伟先后在会上进行了主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

 

规划符合八大科学理论

 

五大功能区域划分对重庆发展至关重要

 

122日,“2013深化改革与区域发展重庆座谈会”在重庆举行,作为座谈会上首位发言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表示,重庆五大功能区域规划符合八大科学理论,对重庆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刘迎秋说,重庆五大功能区域规划首先符合增长极理论。主张通过培植“增长极”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其次,符合累积因果理论。因为初始优势较好的地区具备超前发展条件,通过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结果会进一步强化该地区优势,最终带动其他地区经济发展。

第三,符合极化——涓滴效应理论(极化—涓滴效应由世界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用于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影响)。因为经济发展的过程,一定是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集中、中心区向外围区扩散的过程(极化——涓滴效应)。因此,一个地区如果能够通过营造有利于极化和扩散的环境,扩大极化——涓滴效应,就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地区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第四,符合梯度推移理论。因为区域间存在经济与技术发展的梯度差异和产业与技术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与转移的趋势,区域分工与合作有助于提高区域内生产要素效率和国民福利。

第五,符合绝对优势假说和比较优势假说。绝对优势假说认为,区域应该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区域间交换;比较优势假说则强调,各区域应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区域分工。

第六,符合要素禀赋假说。因为通过使用本地区相对密集、较为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优势产品,通过区际贸易,各自都可以获得比较利益,从而有利于消除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和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第七,符合新增长理论。因为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外部性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知识(或技术)与人力资本外溢效应的存在是经济持续增长不可或缺的条件,政府加大研究与开发支出、社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第八,符合新经济地理学。因为造成规模收益递增的市场、技术及其它因素是在区域经济的集聚过程中形成的。但相对于技术外部性而言,资本的外部性、特别是市场规模效应更重要,区域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式发展,有助于技术扩散和市场信息交流,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刘迎秋表示,重庆重视资源禀赋和发掘资源优势,强调针对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功能定位的差异性,将全市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域。同时,强调各功能区发展机会公平,但各有侧重:强化“一圈”,将其细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这是直辖市核心功能的载体;突出“两翼”,将其主体功能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这种认识和理念,有助于重庆发展,通过探索和进一步深化,可为全国示范。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

 

功能区建设应避免资源投入过度集中

 

 “过去在地方建设中,政府往往倾向于将更多资源集中到那些效益更直接、投入更便利的地区。在重庆五大功能区域的建设中,应注意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表示。

邹东涛认为,五大功能区域的定位科学、清晰,符合重庆各区域长期形成的经济、社会形态和人民的思维方式。他说,在具体建设中,必须重视目前存在的城乡差距,要将经济发展核心区的成果,通过转移支付等渠道,合理有效地反哺给远郊地区,避免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在邹东涛看来,五大功能区域规划出台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中央和地方正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涵养,国内各地的发展思路,也慢慢从过去的惟GDP中脱离。

 “近年来,中央对地方发展进行考核的思路,出现了较大变化。”邹东涛指出,空气、森林覆盖率等,也成为了重要的考核指标,“这对引导地方实现发展路线转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要切实让生态保护和生态涵养地区,乐于依托自身的定位实现发展,必须在资源投入上予以均衡考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应做到因地制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表示,建设五大功能区域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到因地制宜、物尽其用。

周宏春说,重庆推出五大功能区域规划是科学引领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十分重要,特别是三峡库区,在拥有相对美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如何通过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做好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应当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生态文明中人是主体,我们现在还没有对生态文明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或者说怎样来评价生态文明。我们直观感觉天应该是蓝的、水是清的、地是绿的,食品是安全的。”周宏春表示,生态文明提出了两个重要目标,即美丽中国和永续发展,重庆做五大功能区域的规划,实际上也可以理解成优化开发,怎样把美好自然环境变成经济优势,这是每一个地方城市的领导者需要认真考虑、认真研究的问题。从“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给未来发展留下更多资源和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在具体实施方案上,周宏春认为应采取“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指导方针。节约优先是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保护优先是要量环境承载力而发展,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自然恢复为主是要减少人为干预,给自然以自我修复、自我再生的时间和空间,早日恢复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还山清水秀之本来面貌。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学工

 

勇于做“减法”,符合新时代精神

 

 “我们过去的思路都是做‘加法’,东西越多越好,人口越多越好,经济规模越大越好。重庆非常明确地提到,在两个生态区域内要减少人口,我觉得这非常符合新时代的精神。”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学工说。

孙学工表示,五大功能区域规划直面重庆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这也非常符合科学发展观。比如,重庆提出,在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等三大区域,对经济考核应该加码,这就体现了不教条、实事求是的精神,而非像有些地方“一说GDP有问题,就不谈GDP了。”

孙学工还提出,根据发展情况,可适时对五大功能区域规划进行进一步完善。他说,五大功能区域是根据当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来划分和定位的。但一段时间之后,资源环境承载力有可能会出现变化,这就需要政府及时对规划进行优化、微调,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此外,孙学工还表示,从五大功能区域规划的提出到具体实施,重庆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个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技术性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建立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来保障规划长期有效地实施。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禹

 

主体功能区难点在“不做什么”

 

 “目前,国内有许多地区都在发展主体功能区。但其中大部分都在讲要‘做什么’,下决心讲我这个地方‘不做什么’的较少。”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禹指出,“这也许是主体功能区改革推进中最难的。”

国内近期的主体功能区实践,大多涉及一些较小的区域。在一个几千万人的省级区域里,出台相关规划,并有具体部署地区的还不多。杨禹认为,“从过去国内现有的一些功能区规划看来,货真价实来实施,并能在其中运用约束性机制的地区还不多,而从我对重庆的逐步了解来看,重庆是在认真实施这件事。”

近来,国内部分地区出现的“空城”,成为了舆论热点。杨禹分析,其中一些“空城”是因入住率暂时较低导致的。但也有一些“空城”,则是地方规划建设过于超前的结果:“在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这类功能区的发展中,一些领域需要引导,另一些领域则需要限制。细致调研、尊重城镇化的基本规律,是地方政府判断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关键。”

杨禹强调,虽然重庆的五大功能区域,不是每个区域都将工业化和大规模城市建设作为重点,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生态保护区、生态涵养区的百姓,不需要享受城镇化的文明:“生态区的农业人口,也要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要素平等置换的前提下,以新的方式来获得城镇化的成果。”

杨禹说,一切改革创新的努力自然是为了促进发展,毕竟重庆仍然具备西部省份总体上相对落后的基本特征。无论从发展的层面,还是在改革意义上都有走在前面的地方。

 

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

 

重视信息化在功能区建设中的专业作用

 

 “重庆提出建设五大功能区域,意味着要对技术层面做很多细化的设计,就像外科医生一样,要有高超的手术水平,这样改革才能落地。”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在座谈会上表示。

易鹏指出,在当前形势下,传统粗放的改革方式已经无以为继,必须以精细化、差异化的思路来实施改革:“所谓动外科手术的水平,其实就是要体现改革的专业能力。”

重庆提出,各功能区之间要均衡发展。易鹏认为,要实现这一点,仅靠以工业化带城镇化这条路径,是非常困难的:“现在城市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信息化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易鹏认为,人口总是会跟着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走:“老百姓关心的无非三点——老人看病、小孩读书、自己的工作,因此他们会向公共服务品质较高的地方聚集,但未来随着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的发展,这个规则可能会被打破。”

近期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广远程教育,易鹏表示,一系列推进信息化的政策,可能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未来信息化的发展,将促使人口向非传统热点区域转移。重庆在新的部署中,应该考虑这一系列新变化。他建议重庆专题研究信息化对于五大功能区域的价值。

易鹏还表示,重庆要有共生崛起的思维,“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必须要和全国功能区融合,首先就是要形成成渝都市圈,成都和重庆只有携起手来,双核出动,才能将成渝都市圈打造为中国的第四极。”

 

重庆社科院副院长张波

 

抓住五大功能区域建设重点和难点

 

重庆建设五大功能区域的战略,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探索,通过“三个关系”的转变实现三个新的格局。

重庆社科院副院长张波认为,这“三个关系”分别是: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区域资源占有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三个关系”的转变,就导致了区域发展呈现出三个新的格局:一是各个区域由恶性竞争走向共赢发展;二是区域的各种资源由固守到全市配置;三是政府由过去管得多到现在管得比较少,管得比较好。结果是“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区域协调性或分工;二是有利于促进区级资源的利用和效率进一步提高;三是有利于发挥市场的作用,给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张波认为,在建设五大功能区域时,要抓住重点和难点。

五大功能区域的重点是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这两个区域一方面要把都市功能进行完备,主要体现在了拓展区,因为核心区太小,必须经过拓展区的发展,使重庆作为一个中心城市的基本功能能够完整的展示在中西部地区,这样才能够真正建成重庆作为一个中心城市的基本格局。作为城市发展新区实际上是要做大,要把整个经济体量做大,要把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水平做高。可以说这两方面的发展是我们的重点,一个要做完备,一个要做大,这样重庆才能真正在西部地区作为一个中心城市展现出来。

其次,难点也是两个方面:一是都市功能核心区;另一个就是生态发展区。都市功能核心区目前都是一些成熟的建成区,历史的缺陷已经积累得很深,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调整主城或者说核心区的城市布局,而且要完成这个城市功能区高端要素的聚集,推进起来可以说难度非常大、阻力也是非常大的。

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两个生态发展区的问题。在保护生态的时候,如何让这两个区域的人民能够得到发展,而且能够享受整个发展的成果,而不要觉得自己是被发展边缘化的区域。如果我们在意识上放弃了这两个区域的发展,就背离了五大功能区域建设的初衷。

 

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何伟

 

六大举措创新渝东北生态涵养模式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涵养;二是发展。发展很好理解,关键是涵养。渝东北地处三峡库区、秦巴山区,这里的生态涵养关乎国家的生态安全,它的涵养模式与其它地方的涵养模式是有很大的不同。”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何伟认为,渝东北要从实际出发,创新生态涵养模式。

如何创新?何伟认为可以有以下六大举措:

举措一:构筑生态屏障,夯实涵养基础。推进深山原始生态系统,浅山农村生态系统,城镇人工生态系统建设,构筑生态屏障体系,全面启动区域内河流、湖泊、水库、湿地等水源及流域的治理,修复水生态系统。

举措二:发展生态经济,培育涵养产业。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水业,鼓励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向生态涵养区转移。要更加科学的规划和布局独具三峡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比如奉节的脐橙,巫山的烟叶等。

举措三:注重搬迁实效,实现涵养扶贫。要结合五大功能区域的建设,区县差异化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安置区,真正实现山区农民由靠山吃山向养山就业的转变。

举措四:整合三大资源,打造涵养旅游。要有效整合独具三峡特色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高峡平湖三大资源,努力建成全国有名的生态涵养旅游区。

举措五:遏制源头污染,评估涵养绩效。渝东北除了我们平常指的污染源,比如农村面源污染之外,还存在特殊而量大的污染源,比如说船舶污染、水面漂浮物等。要根据不同消落区的情况,分类制定水物清漂方案,建立跟踪预警系统和评估机制,对生态涵养情况实施评估。

举措六:创新补偿机制,实现涵养外移。要让渝东北的干部群众乐于生态涵养。具体来讲,除了构建市内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外,还应争取三个方面的补偿:一是国家层面的补偿机制;二是流域层面,谁受益谁补偿;三是企业层面,比如按照发电量给涵养区进行补偿。

 

文章来源:重庆日报

文章录入:qinyujia    责任编辑:qinyujia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