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学者观点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增强城乡发展协调性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 高…
李琳:“一核两副三带四…
国土空间布局的三种路径…
宁吉喆:以经济发展新成…
刘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
阮青:六方面打造长三角…
姜冬冬:下一个五年 区域…
高燕:奋力谱写新时代区…
徐天舒:只是工业总量超…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魏后凯:论区域发展战略的全面转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46 更新时间:2010-10-17 20:01:44

论区域发展战略的全面转型

魏后凯

(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的高速增长。1979-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中国GDP增长速度仍然高达8.7%。如果按照各省区市增长速度推算,当年各地区生产总值加总平均增长率则达到11.6%。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3位,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5亿减少到2009年的3597万人[1]。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国内外学术界把它称之为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经验

显然,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各地区经济的繁荣为支撑的。可以说,没有各地区经济的普遍繁荣,就不可能有全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有快有慢,但总体上都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各地区经济均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据我们测算,在1980-2009年间,全国31个省区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其中东部地区为12.1%,东北地区为9.6%,中部地区为10.5%,西部地区为10.2%。这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其经济增长速度都是相当快的,呈现出典型的高增长特征。各地区经济长达30年的9%以上的高速增长,这是改革开放以前无法比拟的,也是世界上少见的。

可以预见,在今后一二十年内,中国区域经济仍将会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首先,受工业用地短缺、要素成本上涨、环保标准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近年来经济增速虽有所放慢,但随着其经济转型升级的加快,将会很快进入新一轮的持续快速增长轨道;其次,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要素成本较低,劳动力供应充足,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近年来正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第三,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走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对衰退困局,2006-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达13.4%,有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全面振兴的目标;第四,过去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珠三角、长三角等少数地区来推动的,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全国范围掀起了培育和发展城市群的高潮,京津冀都市圈、山东半岛城市群、辽宁沿海经济带、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长株潭“3+5”城市群、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都有望成为支撑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新的主导地区,由此形成群雄并起的多元化竞争格局。

(二)

但是,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这种高增长是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乱开发为代价的。首先是高消耗。2007年,中国GDP约占世界总量的5.9%[2],而水泥消耗占世界的47.3%2006年数据),一次能源消耗占16.5%,其中煤炭占41.1%,石油占9.2%[3],粗钢表观消费量占32.4%,钢产品表观消费量占33.9%[4]。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2004年中国单位GDP能源消耗高达8.33标准油吨/万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4倍,高收入国家的5.02[5]。尤其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受产业结构、发展阶段以及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影响,资源和能源高消耗的特征更为明显。2008年,西部地区万元GDP能耗高达2.02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3.6%,比东部地区高117%。即使是东部较发达地区,单位GDP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具有较大差距。

其次是高排放。按照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数据,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占世界总量的21.0%,尽管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只相当于OECD国家的41.8%,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6倍,OECD国家的5.37[6]。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也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2006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为0.012015/万元,是美国的59.6倍,日本的19.8[7]。分地区看,虽然中国工业废气和废水排放总量的近50%集中在东部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单位工业增加值三废排放量远高于东部地区,呈现出典型的高排放特征。2007年,西部地区每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分别是东部地区的1.79倍、2.46倍和48倍。由此可见,今后中西部地区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三是不协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盲目追求GDP增长,忽视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不协调;二是地区间发展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发展差距一直在趋于扩大,这种状况直到最近几年才有所改变。三是城乡发展不协调。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除少数年份外,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达3.33:1,远高于1997年的2.48:11985年的1.86:1。四是人口与产业分布不协调。近年来,一些城市和大都市圈在大规模集聚产业的同时,并没有相应地大规模集聚人口,由此造成就业岗位与人口分布的严重脱节,全国1.5亿农民工虽然大规模参与了城镇化建设[8],却没有公平地分享城镇化的成果。如我国三大都市圈人口仅占全国的12.6%,但GDP却占36.0%,二者之比达1:2.86;而美国东北大都市区人口占全国的17%GDP20%,二者之比只有1:1.18。日本等发达国家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也基本上是匹配的。

第四是乱开发。一是农村地区盲目开发,造成耕地大量减少、农产品供给安全面临挑战;二是生态地区肆意开发,使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越来越多的国土成为不适宜人居住的空间;三是城市地区过度开发,导致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乱开发的结果,是导致国土空间开发无序,空间结构严重不合理。从生产与生态看,生产占用空间偏多,留给生态的空间偏少;从生产与生活看,生产占用空间偏多,用于生活的空间偏少;从城市和农村看,农村居住空间偏多,城市居住空间偏少;从城市内部看,工业空间偏多,居住空间偏少[9]。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大建花园式工厂,搞圈地运动,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用地规模扩张。因此,从空间开发角度看,可以认为,过去不少地方的工业化是以牺牲人的福利为代价的,产业用地规模过大,比重过高,利用效率太低。

(三)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过去各地区发展大多走的是一条以高增长、高消耗、高排放、乱开发、不协调为特征的传统发展道路。在当前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它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精神的。尤其是,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这种传统发展模式的终结。在新的形势下,今后各地区不应该也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依靠大量消耗资源、大量排放三废、大量出口廉价产品来谋求发展,而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可以说,区域科学发展将成为未来中国区域发展的核心理念,未来中国区域发展将进入一个更加注重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针对过去的传统发展模式,早在2003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三个核心理念。因此,走区域科学发展之路,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强调集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必须加快区域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模式转型,尽快从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科学发展模式。这种区域发展转型是包括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思想观念、发展战略和政策手段等在内的多元化综合转型。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区域发展转型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型;二是发展重心从注重经济增长向更加关注品质提升、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转型;三是产业结构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四是城乡关系从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转型;五是动力来源从投入驱动向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新)驱动转型;六是空间结构从无序开发向有序开发转型。

为此,必须实行五新战略,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的全面转型。一是实行新型工业化战略。从大范围的区域看,那些适合工业化的地区,应该从本地实际出发,突出特色和优势,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效率高、注重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共享发展成果的工业化道路[10]。二是实行新型城镇化战略。重点是确立新的城市生态观,突出城市特色,注重提高城市效率,坚持城乡统筹理念,重视城市空间结构改善,走人本、集约、开放、和谐、多元化、可持续的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三是实行新型开发战略。一方面,要科学划定国土空间开发的控制线,实行严格的空间管治,合理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另一方面,要推动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促进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相协调,以及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四是实行新型开放战略。重点是统筹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着力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升级、促协调、促和谐,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五是强化新型社会管理。要更加注重社区管理,充分发挥中间组织和民众参与的重要作用,探索形成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

(本文节自作者为《当代中国区域发展丛书》所做的总序)

[1] 2009年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

[2] 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9, New York, 2009.

[3] BP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2009》,20096月。

[4] World Steel Association, Steel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8, Brussels, 2009.

[5] 国家统计局编:《国际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9, OECD/IEA, 2009.

[7] 铁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量化时代,《科学时报》,201025日。

[8] 2009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全国总的流动人口规模1.8亿人左右,其中外出农民工是主体。另根据调查资料,2009年末全国农村外出的劳动力为1.49亿人。

[9] 杨伟民,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经济纵横》,2008年第5期。

[10] 在我国,工业化战略并非适合于每一个地区。同时,工业化战略一般是就大范围的区域而言的,对于小范围的区域,尤其是区县及其以下的地域单元,应该强调功能分区和专业化的思想。

 

 

文章录入:rongyizhong    责任编辑:rongyizhong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