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区域发展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在转变发展方式背景下重…
决战“十二五” 推动县域…
将舟山群岛新区建成首个…
上海浦东:破题“国家改…
鄂湘陕蒙被喻“金砖四省…
引领 辐射 带动:湖北推…
中原经济区:下一个增长…
辽宁沿海经济带:老工业…
天津滨海新区:第三增长…
山东:海洋经济将崛起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定位“产业转移” 安徽盘活“皖江龙”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22 更新时间:2011-3-6 22:32:08

定位产业转移安徽盘活皖江龙

 

十二五时期探索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新模式、打造中部崛起新增长极是皖江龙的目标

长江流经安徽400余公里,沿江城市、人口众多,上世纪90年代初,开发浦东的机遇曾让这条盘踞中部的巨龙有过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设想。

时至2010年,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落子皖江,安徽人盘活皖江龙的夙愿终于从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行动。十二五时期探索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新模式、打造中部崛起新增长极成为皖江龙的目标。

中部崛起战略增长极

定位产业转移的皖江城市带示范区面积逾7万平方公里,承载3000多万人口,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计59个县(市、区)。

皖江城市带区位优越,毗邻长江三角洲,沿江通海,古有黄金水道之称,其中,800里皖江一、二级岸线总长近600里,干流岸线利用率目前只有11.3%,开发潜力巨大。

在当前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按照相关要求,皖江城市带将力争通过承接东部沿海、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寻求自身城市群的发展壮大,形成中部崛起的有力增长极,皖江59个县(市区)自身的发展基础也为皖江城市带纳入国家战略奠定了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员刘云中道出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先天优势,他认为,安徽地处中部,除地区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存在比较优势之外,皖江城市带自身的制造业基础较雄厚,也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

据了解,早在皖江城市带上升至国家战略之前,该区域就已形成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优势突出的发展格局,其中安徽省80%的汽车企业、83%的钢铁企业、71%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企业和92%的家电生产企业全都盘踞在800里皖江沿岸。

据安徽省统计局最新发布,2010年安徽全省完成GDP总值达到12263.4亿元,继续巩固其万亿GDP成员地位,根据示范区规划,十二五末期,皖江城市带将创造GDP超过13500亿元,超过当前全省总量。

十二五开局年  “皖江龙盼腾飞

2011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值此十二五开局之际,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也迎来了三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加快承接步伐、提高承接水平是今年必须完成的任务。

按照十二五示范区提高承接水平的要求,皖江各市(区县)将围绕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园区定位,继续建立健全财税、土地、项目审核等管理体制,加强与境内外各地区的开放合作,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更加重视产业技术、人才团队,特别是研发中心的整体承接。

坚持绿色承接,把好投资强度和环境评价关被明确,这也消除了早前诸多专家学者对承接产业转移会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的担忧。

安徽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可侠对本报记者说,承接产业转移获得经济增长,兼顾全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环境的承载能力是皖江城市带发展必须遵循的。

此外,依托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安徽也加快了融入泛长三角的步伐,其中,皖江示范区将落实沪苏浙皖合作框架协议,重点推进跨省市合作园区共建,发展飞地经济

从事飞地经济研究的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贾若祥对本报记者表示,飞地经济模式的探索有助于建立中西部发展和东部产业转移的新平台,作为以承接产业为主题的皖江示范区,飞地经济大有作为。他主张,在探索飞地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防止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通过此种模式转移到中西部。

盘踞安徽800里的皖江龙正在获得全省之力共同推进,十二五期间,皖江腾飞,值得期待。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文章录入:rongyizhong    责任编辑:rongyizhong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