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典型经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在制度建设和经济建设上的成功实践,对我们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硕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随着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也在不断更新、变化。“温州模式”走向“新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也走向“新苏南模式”,实现了融合互补,殊途同归。
(一)从“温州模式”走向“新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典型的个人民营经济内向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包括生产要素的聚集,产品市场的获得等,主要不是依靠政府投资和外资引进,而是依靠民间资本、地域内部和国内市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发展的要求,温州个体工商户开始尝试股份合作制名义下的合伙制。90年代后期,部分股份合作制企业逐步转向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并对家族式管理方式进行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温州民营企业的组织与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这个过程反映了市场对于企业规模化经营的客观要求以及微观经济主体对国家政策的主动适应。而温州政府的“无为而治”,对民营经济发展不争论、不干涉,实际上是对这种制度创新的默认和保护。近年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温州许多家族式企业正在转型,从而发展成为“新温州模式”。
“新温州模式”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跨区域化。温州民间资本总体规模庞大,这笔民间资本在全国各地进行各种工业投资、商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等活动。一些私营企业还进军国际市场。大量民间资本对外投资,形成了行业性的温州市场和跨区域的温州经济。温州外迁企业已达好几千家,温州籍人士在外创办工业企业几万家。二是家族企业现代化。从“地下工厂”起步的温州传统私营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大批私企纷纷转而建立,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三是企业发展国际化。温州的一些优秀私营企业逐步跨入国际市场,销售网络遍及世界各地,轻工产品如打火机、皮鞋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主要份额,温州商人开始在海外建立鞋革、服装、低压电器等专业市场、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四是经济发展自律化。在温州私营企业起步和发展壮大的阶段,政府部门坚持“无为而治”,推行企业自律,放手发展私营经济。温州企业的自律性组织快速发展壮大。共有市级行业协会(商会)80多家,其他地区的温州商会超过200家,形成了温州的行业自治机制。
(二)从“苏南模式”走向“新苏南模式”
1998年后,随着我国进入买方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苏南模式”中的乡镇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原有的模糊产权阻碍了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条件的变化需要产权的进一步明确,因此苏南乡镇企业经历了第一次改制,其核心是产权制度的改革。大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混合型企业;小企业则通过兼并破产,拍卖转让,使产权得到明晰。从2000年开始,苏南再次进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选择能够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的私人产权制度,旨在打破地方政府的“地方产权制度”,将集体产权从企业中清除,让苏南的市场内生力量发挥作用。
随着苏南经济的发展,“苏南模式”已经发展成为“新苏南模式”或称“后苏南模式”。所谓“新苏南模式”,是指在经济国际化背景下,在原苏南模式的基础上,经过创新演进所形成的新型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三以三坚持”,即以实现“两个率先”为目标,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以打造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为引擎,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互动并进。
苏南地区根据生产力发展实际和自身区位特点,努力寻找公有制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实现了产权结构的创新。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集体经济为主的产权结构不断完善;坚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外资经济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强力推进“民营赶超”战略,民营经济发展后来居上。推进产业发展创新,抛弃粗放的增长方式,实现园区集中集聚发展。苏州目前拥有10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17个省级开发区,以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开发区为代表的园区经济,构成了苏州经济的新亮点。
二、走出去、引进来,走开放经济之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始终如一地坚持对外开放是“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之一。
(一)走开放经济之路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温州模式”是一种开放经济模式,温州民营经济发展模式,说到底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
“温州模式”的开放首先是市场开放。“温州模式”的发展一开始就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同时又不断推动市场发展,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越来越高,“温州模式”也越来越发展。今天的温州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大市场,建成了数百个各类商品市场,在全国各地建立了30多万个销售网点。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建起了众多的温州城、温州街、温州村、温州店,把温州经济同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四面八方的信息技术汇集到温州,把温州的产品推向四面八方。实现了“以商促工”,带动了温州本地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促进了企业做大做强;拓宽了温州人经商创业的发展路子,提高了温州人知名度和美誉度。温州人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的领航人。
“温州模式”的开放是一种“走出去”的经营战略。从单纯注重国内市场向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转变,从走向全国到走遍世界,是“温州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200多万温州人在全国闯市场,已在全国各地创办了数万家企业,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已达几十万户。这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销售收入达数千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温州”。今天遍布于世界各地的200多万温州人以及温籍侨团、温州商会成为温州发展的独特资源。温州的境外企业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分别在俄罗斯、阿联酋、荷兰、喀麦隆、蒙古、美国等国创办了10多家境外中国商品城。瑞立集团正式挂牌纳斯达克,开创了温州民企在境外上市融资的先河;广寿集团在朝鲜设立“大广合营会社”,从事钼矿开采、选矿和生产销售工作,温州民企首次叩开了朝鲜的采矿大门;俄罗斯远东中国工业园区建设,推动温州鞋类、纺织服装等传统产品原产地多元化;温州市奥康、法派、康奈、德力西等知名企业通过海外收购兼并、境外开设专卖店、境外贴牌生产、境外注册品牌和回购商标等方式,提高自主品牌的海外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了“走出去”的层次,从而逐步实现品牌国际化,实现在国际价值链中的高端发展。
“温州模式”的开放是一种“以民引外、民外合璧”发展战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温州模式”的转型与创新,不仅需要“走出去”,而且需要“引进来”。2004年温州依托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吸引外资企业,推动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提出了“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发展战略。通过实施“以民引外,民外合璧”,吸引了美国通用电气、意大利杰尼亚、日本荏原制作所、瑞士汽巴精化、德国嘉利达、法国罗赛络、瑞士凯兰蒂等世界级产业巨头,合资合作,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更高了,在引资的同时引进了先进管理经验,依托外资品牌效应进一步做强做大了民营企业,引进了高级技术人才,扩大了国际市场。“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提高了利用外资水平,突破了自身发展的瓶颈,加快提升了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二)融入经济全球化
发展外向型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是“苏南模式”的耀眼亮点。苏南不是深圳特区,没有国家优惠政策;甚至也不是首批沿海14个开放城市,但是苏南人抓住了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机遇,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苏南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苏南地区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抓住机遇,不仅瞄准国内市场,更瞄准国际市场,出口水平跃居全国领先水平。90年代初,苏南地区在积极与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接轨的过程中,抢抓机遇,全面引进外资,设立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建立了多个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领头的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引进外资,使率先打开国际市场的乡镇企业成为与外商建立合作合资企业的主力军。苏南地区迅速成为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台资企业最为密集的区域,仅昆山地区,吸引的台资已占全国总额的 12%以上,超过6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上海台资的总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苏南地区的外资经济飞速发展,也为苏南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在该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苏南地区所有制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形成了在开放基础上外资、民资和股份制企业充满活力的企业结构,这种企业结构成为苏南地区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的微观基础,经济增长呈现出外资、民资并举的新格局。
苏南地区通过协调对外开放与内源发展的关系,坚定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强化外向型经济优势,实现了率先发展。近几年来,苏南地区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通过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提高核心产业比重,提高欧美日韩投资比重,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内销型企业比重,推动技术升级和效益提高,提高了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促使一大批民营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核心生产体系,较好地解决了与外资企业的配套发展问题,解决了外资经济与本地经济的连接问题,促进了外向型经济与内源经济之间的融合。民营配套企业的发展使得苏南地区民营企业越来越成为产业集群中价值链的重要环节。民营配套企业的发展更使得产业集群植根于当地,实现“外资生根”;同时,通过外向配套,民营企业获得了稳定的市场,获得了外资企业的技术指导,接受了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提高了制造水平,实现了“民企发展”,从而由过去的依靠外资带动为主,向现在的内资外资“双轮驱动”转变,全面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都面临着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问题。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治理环境等不同,两地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有所不同,“苏南模式”已由最初的以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现在正逐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温州模式”则由最初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渐向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变。
(一)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是转型升级的源泉
在“苏南模式”下兴起了很多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组织资源,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大,可以生产一些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虽然过去外界认为苏南是外资品牌的加工厂,但是现在很多依靠自主创新成果创办的企业正在兴起。代工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这是成长的一个阶段,如今苏南已经超越了这个阶段。在政府的扶持与引导下,依托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的众多知名高校,汇集了众多高精尖人才。以苏州的园区为例,诸多的优惠政策每年都吸引着大量大学毕业生到园区就业。同时,江苏省政府出台多项政策,吸引和鼓励高层次人才创业。这正是政府制度环境优势的体现。在“苏南模式”下,政府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推出一批特色项目,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业或投资。人才成为“苏南模式”不断创新的根源。但是,在技术方面,许多外资企业没有转移大量先进技术到中国,影响了内资企业的发展空间,对此应该增强与外资企业的实质性合作,鼓励外企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加强技术扩散。
目前,“温州模式”长期存在的产品结构不太合理、产品竞争力亟待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低、企业组织形式低、家族式经营等严峻的问题在短时期内尚难以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依存于企业与企业家的创新行为。事实上,温州大部分企业也正在通过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还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政府应该在尊重企业自身发展,防止过多政策干预的前提下,针对当地的经济环境、经济目标和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制定政策鼓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制度方面为产学研的进一步结合创造条件,制定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改善企业绩效。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此前,苏州的工业企业以民营资本和国际大资本为基础,追求规模效益,倾向于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如纺织、机械、化工、钢铁、建材等。据统计,苏州的制造业长期占全部工业的60%以上,其中重化工业率达到70%以上。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苏南模式”的产品逐渐从低档次向高新技术过渡。通过科技进步,增加科技含量,形成了技术升级、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新态势。原先的苏南乡镇企业现在的技术装备、产品档次、产业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苏南已成长为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苏南经济的转型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高,速度较快。如苏州工业园区,凭借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自然环境优势,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核心研发创新基地,其主导产业能级得到迅速提升;以纳米技术为引领,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迅速,2011年实现产值2006.4亿元,增长36.3%;经济结构实现持续优化,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较快。它将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高科技园区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生态型、幸福型综合商务城区。
“温州模式”由于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资金分散,缺少技术和人才等问题,因此,“温州模式”倾向于进入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小商品生产为主,如服装、小电器、日常生活用品等。比如,20世纪70年代是小塑料片再生产和服装,80年代是皮革、电器、塑料,90年代是电器、印刷机械、真空安装等新兴行业。由于温州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商带工的“小商品,大市场”,因此温州生产的小商品,主要是面对终端消费,因而在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以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为主的第三产业比“苏南模式”有较大的发展,产业结构更加趋向合理。随着“温州模式”所处区域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产业结构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温州传统产业的升级正通过品牌战略往精细化、标准化发展。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