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区域发展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区域协同 下活南京都市圈…
高层调研长江经济带多省…
成都经济区求进争先势头…
产业新城:产业化推动城…
怀仁“聚变”——一个县…
打造两大经济带核心极  …
全国区域发展与产业升级…
竞逐自贸区 区域发展应突…
通过现状、数据与定位 看…
副省级城市竞争成七雄争…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2014区域发展新亮点 长江中游城市群"抱团"
作者:李治国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4 18:29:21

2014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板块亮点纷呈。东部地区的上海自贸区,中部地区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西部地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东北地区的沈阳经济区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板块的特点,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重视跨区域、次区域政策,寻找支撑区域发展的驱动力。

 

一、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和先行先试,为改革全局提供经验,通过制度创新为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

上海自贸区引领长三角

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被寄望成为新形势下上海改革开放基因的培养皿。记者了解到,2014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形成经过实践检验且确实管用有效的基本管理制度,有一套基本监管模式,按中央要求形成首批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模式。

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要用制度创新统领,细化形成16项基本的制度框架;要强化功能拓展,特别是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形成联动机制,重点在金融、航运、贸易3个领域加以突破;要强化联动发展,近期将盘活存量,在产业规划和形态规划上下功夫,通过联动发展形成增量,在临港地区打造金融、集中保税展示交易中心、文化交易平台3个板块;还要从发展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等方面加强前瞻性研究。

记者日前获悉,上海将着力抓好五项改革,即以率先探索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协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国资国企、城乡一体融合协调发展、文化体制等改革。其中,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在2014年下半年交出首批成果。

新一轮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年行动计划将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实现联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有望最先辐射到浦东新区。记者还了解到,目前上海市正在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准备对2014年版的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进行改进和优化;上海自贸区金融政策细则也将在2014年初落地;能源期货交易所、个人海外投资、跨境电子商务、森兰商都等也都将在2014年进入实质化运行阶段。

 

横琴为粤港澳紧密合作探路

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横琴岛,经过近4年建设,目前已有一批大项目落户,封关运作在即,横琴新区已迈开了关键一步。

横琴新区已建成两横一纵一环主干路网、桥梁隧道和人工岛,33.4公里长的地下共同管沟和1.5公里长的海底隧道等基础设施。首批进入金融产业服务基地的28家金融机构已开业;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启动招商,横琴二线通道竣工验收。56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逾2263亿元,环澳产业带初见雏形。

展望未来,2016年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与港澳路桥相连,再经过10年到15年的努力,横琴将成为区域共建的开放岛

与港澳在金融服务、产业政策、投融资改革等方面的合作加强。在CEPA框架协议下,打造服务业发展的新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培育一批以实用技术和重大产品开发为主业的高技术企业;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以信息化推动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适宜自主创新、自主创业的综合城市环境;建设多功能、复合型的自然生态体系。

 

二、发挥承东启西区位优势,利用长江带来的巨大交通便利,增强发展整体竞争力

长江中游城市群抱团发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协作发展战略实施一年来,在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公共服务、产业经济等方面收效显著。

20132月,长沙、合肥、南昌、武汉4省会城市负责人在武汉共同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暨长沙、合肥、南昌、武汉战略合作协议(武汉共识)》。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提供了指导方略,犹如给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崛起添上点睛之笔

目前,四省会城市已在多个区域发展开展协作,咸岳九小三角、黄梅小池经济特区、大别山等省级毗邻地区试行创新合作机制。旅游方面,武汉、长沙、合肥、南昌4市推出城市群旅游优惠联票,4城市民互游8大景区享8折优惠;交通运输方面,咸(宁)通(山)高速、武(汉)咸(宁)城际铁路正式开通,4省已相继打通10余条高速断头路。产业经济方面,4省在工业分工、信息技术协作、农业协作等方面已分别达成协议。湖北名企九州通子公司完成华中地区全覆盖,武汉精武、长沙绝味鸭脖等著名品牌从上游的家禽养殖到下游商品流通合作加速……

2014年,湘鄂赣皖按照自身角度为主,兼顾其他三省的原则,合作将更加深入。4省会城市间部署形成集高铁、高速公路、城际铁路、水运多位一体的交通网络,建成2小时互达经济圈;旅游产业一体化进一步深入联动,依托黄鹤楼、岳麓山、滕王阁、巢湖等著名旅游区(),共建长江旅游黄金带和中部旅游协作区;产业分工、协作、沟通机制也将进一步完善,从而促进要素合理流动、推进产业联动、完善城市群内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公共服务有效配套和自动衔接,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地位,使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步入实质。

 

三、西部地区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和桥头堡,具备强大的后发优势和发展潜力

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共赢

丝绸之路经济带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国家正在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规划,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把甘肃在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定位和作用搞清楚,把我们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优势和特点搞准确,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谋划和建设。日前,在甘肃省经济工作和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认为,甘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正当其时。

王三运分析说,在扩大向西开放、加强同中西亚国家的合作上,甘肃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能源资源、战略平台和人文渊源优势,特别是拥有古丝绸之路贯穿境内1600多公里的战略通道优势。甘肃所具有的这些条件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甘肃省政府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正在联合拟定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力争在空间布局、节点城市、产业开发与合作、功能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更好地对接国家战略。

同时,甘肃将大力支持企业开拓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市场,参与境外资源开发和对外承包工程,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转让、农副产品加工贸易,打造一批体现甘肃特色的服务贸易品牌。

我们要深入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资源状况和投资需求,为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提供信息。甘肃省省长刘伟平说,甘肃将积极申报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充分利用中川机场口岸开放,促进与中亚国家的人员交流和多方合作。

 

重庆两江新区内陆改革开放

作为中国从沿海开放到内陆开放的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将2014年确立为改革突破、形象展示年,着力抢抓新一轮改革开放新机遇,全面探索内陆改革开放新路子。

2013年,两江新区围绕简政放权、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夯实内陆开放平台、开放通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记者了解到,两江新区在2014年将从科学谋划功能分区、进一步推进开放、完善金融市场等8个方面重点推进相关工作。在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方面,新区将尤其要加快推进以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为重点的“10+1”创新举措。

 

四、在东北地区,沈阳经济区的亮点在优化金融生态改革试验,将弥补东北金融短板,对加快东北金融中心建设,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产生影响

沈阳经济区打造东北增长极

以沈阳为核心,辽宁省8个城市组成的沈阳经济区,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8城联动整体突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生态改善等多项重要指标都高于辽宁乃至东北的平均水平,已成东北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牵动作用的核心区域。

告别原材料、粗加工业态,沈阳经济区工业化有了崭新转型:跃上产业链高端,智慧附加值比重劲升。沈阳经济区一大批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技术装备实现了国产化领跑。支撑传统制造转身的力量来自科技创新,沈阳经济区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13家,占全省的比重达70%以上。

与新型工业化形影相随的新型城镇化是可圈可点的亮色。沈阳经济区8市高度重视产业支撑和产城融合。仅沈阳市通过培育壮大铁西装备制造业、铁西现代建筑、铁西医药化工、沈北新区食品加工及生物、沈北新区手机光电信息及先进制造、东陵(浑南新区)软件及电子信息、于洪装备制造配套等一批千亿、百亿的产业集群,促进了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沈阳经济区办公室主任刘始杰介绍说,2014年沈阳经济区最新最大的亮点在优化金融生态改革试验,改革试验将弥补东北振兴的金融短板,对加快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产生重大影响。辽宁省将争取用1年左右的时间,使沈阳、抚顺、本溪、铁岭4市先期达到金融同城化,利用3年时间,消除地区壁垒,争取实现沈阳经济区8城市金融同城化。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文章录入:古月    责任编辑:jiangyue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15 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