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城镇化模式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必须走适合国情的城镇化道路。”10月17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在“2013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公开表示,中国城镇化应该分为三部分:老城区改革+新城区的规划+新社区的建设与转化,这种模式在有些地方又被称为“就地城镇化”。
在此次论坛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小建提出,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和公共资源均衡关系,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厉以宁强调,中国的城镇化具有发展转型与体制新型双重转型的特征,因此城市化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要破除实施已长达50年的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
何谓“就地城镇化”
在厉以宁看来,老城区的发展方向是改造。
“由于工业企业已经造成了环境污染,所以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些工业企业迁出老城区,这些年在老城区推行的退二进三可以消除污染,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到老的文化遗址的保护。”厉以宁指出。
他认为,在老城区改造的过程中,应当关注棚户区拆迁的问题,一般是把新城区建设、招商引资和老城区改造三者结合在一起,重新规划。
相比老城区,新城区无论是在原来的空旷地带建立起来的,还是以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其历史所遗留下来的包袱比老城区要少一些。“对新城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工业企业近园区。”厉以宁指出。
在厉以宁看来,新城区的规划非常重要,要有人气,不能只是产业园区,不能晚上就变成了“空城”。新区要有常住的居民,无论是原来的农村居民或者镇上有农村户籍的个体工商户等,再加上新建的工业企业职工,所以城区规划除了工业园区外,还应有商业区、服务区和居民区。
新型城镇化更大的挑战来自新农村建设。“通过园林化、循环经济的推广、公共服务到位和社会保障走向一体化和民主管理制度,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向新社区转变,农村新社区就成为城市的一种基层单位,也就纳入了城镇化。”厉以宁解释,当城乡居民实现无身份差别和权利平等的目标之后,就可以把“农村新社区”改称为“新社区”了,前面不必再加上“农村”二字。
厉以宁介绍,去年年底,他带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到浙江杭州、嘉兴和湖州所辖的一些县进行考察。在嘉兴的平湖和湖州的安吉两个县,农民向他们反映:农村的水、电、路、学校、医院、社区服务,同城里差不多一样多了,有些家庭近距离的搬家,是大家情愿的,生活过得好。这就是“就地城镇化”的例证。
“新社区建设是中国城镇化的一项创新。”厉以宁强调,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区域的新社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不但可以解决本地农民城镇化的问题,还可以吸引外地农民前来,因为这里就业机会多,收入也多。
户籍改革应渐进
厉以宁指出,在城镇化的体制转型任务中,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尤为重要,一定要把城乡户籍的二元化改为城乡户籍的一元化。
在厉以宁看来,目前将户籍由双轨并为单轨的条件并不成熟。哪些城市先进行户籍改革,哪些城市后进行户籍改革,这些都可以根据地方财政状况、农民进城的安置情况、就业前景、公共服务建设的进展而定。
他建议, 城乡一体化要走一条稳妥的道路,先做好大量准备工作,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只会使社会动荡,无助于城镇化的有序进行。具体路径上,应坚持新社区先行,中小城市次之,大城市再次,特大型城市最后,“水到渠成”,这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户籍一元化的基本途径。
他进一步建议,在大城市可以先尝试“积分入户”的做法。如现在的上海,以前大量农民工在上海工作几十年入不了上海户籍,学生上不了公立学校,而周边省份都在发展,技术工人很抢手,积分入户就可以将不少这类人群留下。
同时,多位与会者强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破除城乡二元对立的重要内容。对此,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苏明指出,“城乡二元体制下,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带有特别明显的城市偏好,城乡居民所享受公共服务存在很大差异。”。
他建议,国家应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向民生领域、向农村分配倾斜,明确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重点任务和方向,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