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学科发展 >> 学术评价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杨开忠:以空间经济学支…
王增智:运用数据话语推…
许涛:推进区域经济理论…
张合林:开拓区域经济学研…
区域经济学理论有待创新
立足实践丰富和发展中国…
姚洋:经济学高质量论文写…
2019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
金碚:试论经济学的域观范…
陈胜蓝等:区域协调发展…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及时空特征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点击数:5808 更新时间:2019-4-29 12:53:36

 

作者简介:方大春,男,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马鞍山 243032)。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际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开启了一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向更高形态发展的结构之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学术界对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质量发展价值(迟福林,2017;王珺,2017;刘友金、周健,2018)、内涵特征(林兆木,2018;张军扩,2018;冯俏彬,2018;金碚,2018)、发展路径(任保平等,2018;陈昌兵,2018)等学理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测度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变化,有利于各地区调整措施和选择高质量发展路径。少数学者开始构建指标体系,测度经济发展质量。任保平等(2015)从经济增长的效率、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的福利分配、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代价以及国民经济素质等6个方面构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测度了2012年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詹新宇、崔培培(2016)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02014年中国各省份经济增长质量综合指数进行了测度。师博、任保平(2018)基于经济增长基本面与社会成果两个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增长基本面分解为强度、稳定性、合理化、外向性,社会成果则分解为人力资本和生态资本,测算结果显示19922016年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在波动中上升。这几篇文献对经济增长质量和高质量发展评价区别不明确,没有重点考察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高质量发展变化情况。

 

目前,对经济发展质量测度也不多,对高质量发展测度研究更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术界对高质量发展内涵把握不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相对较难。从高质量发展内涵相关文献(熊晓琳等,2016;陈金龙,2016;任理轩,2016)可知,高质量发展是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成为发展的基本基调,开放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成为人民的共同富裕最终目标的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的发展。为此,从五大发展理念出发,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22016年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差异及演变,更加清晰地揭示中国高质量发展差异空间特征,有利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二、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与处理

1.指标体系构建

经济高质量发展涉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方面。创新发展应从科技活动投入与产出等方面,选择全社会创新人才与资金的投入、政府对于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及创新的产出成果来进行把握和判断;协调发展应体现经济发展结构协调,如城乡协调、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协调、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协调等;绿色发展主要体现节能环保,如能源高效利用,保卫“蓝天、碧水与净土”,加大绿化程度、降低污染物排放等;开放发展注重的是更好地融入世界发展,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开放,如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共享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从就业率、贫困发生率、医疗保障、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体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可操作性、合理性与动态性等原则。基于此,将经济高质量发展分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与共享发展5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展开。

 

2.数据来源与处理

研究对象来自全国的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与西藏。样本区间为20122016年;原始数据来源于2013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商务统计年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考虑到物价等因素的影响,以2012年为基期对部分数据进行平减。

 

三、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指数及其特征变化

结合上文分析,以下通过确定权重、经济高质量发展时序分析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演化特征探讨来研究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指数及其特征变化。

 

1.确定权重

在计算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指数之前,需要对标准化之后的数据进行指标赋权,那么权重的确定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菲尔普斯法(专家评议法)、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与熵值法等。由于熵值法可以通过实际数据得到指标的最优权重,能够较为深刻地反映指标信息熵的效用价值(孟德友等,2012),较菲尔普斯法和层次分析法具有更高的客观性,较变异系数法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因此,本研究选取熵值法作为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2.经济高质量发展时序分析

对指标完成赋权之后,采用线性加权法对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指数进行测度。

 

3.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演化特征

考虑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差异性,我们需要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采用Arcgis10.220122016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处理。由于缺少对高质量发展程度统一划分,采用自然断裂法,将高质量发展水平从高到低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以此探讨样本期间内各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变化情况。

 

四、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大维度分析

1.五大维度贡献度分析

以样本期间内五大维度的均值占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值的比重考察各维度贡献率。

 

2.五大维度时序变化

为了进一步考察五大维度在20122016年均值变化趋势,给出五大维度时序变化。

 

3.五大维度空间演变

在时序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空间的角度探讨五大维度的演变特征。通过Arcgis软件,对2012年、2014年与2016年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与共享发展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以此探讨样本期间内各地区五大维度的空间变化情况。

 

总地来说,中国高质量发展五大维度在近几年都取得了进步,但地区间依然存在差异。不同地区在五大维度中发展水平等级排序上有变化。总体上,东部引领、中部跟随、西部落后的格局依然存在,但从发展趋势上看,五大理念的发展逐步由沿海向内陆推进,由东部向中西部推进的趋势更加明显。

 

五、结论与建议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五个维度,通过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2012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五大理念发展水平进行时空格局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全国高质量发展在样本期间内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但总体高质量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地区间高质量发展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北京的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指数位居全国之首,远远高于同期的其他地区。

 

第二,各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冷热分析显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呈现集聚分布的特征,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并有不断向外延伸的态势;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局面,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发展的扩散趋势很明显。

 

第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是创新、开放、共享、协调与绿色发展;五大理念发展综合水平指数在样本期间内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地区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最高、其次中部、最后西部的格局;五大理念发展的空间变化趋势共同显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水平逐步由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推进。

 

根据以上结论,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发挥高质量发展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缩小地区间高质量发展差距。中国高质量发展地区间存在差异,高质量发展较高水平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性。东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桥头堡”,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发展优势,扩大其高质量发展溢出效应,突出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区域协作发展态势,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第二,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力度,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五大发展维度虽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但其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也不同。创新与开放对中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率相对较高,而协调与绿色相对较低。协调发展与绿色发展涉及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物质与精神之间、产业之间等结构性问题,这些导致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从空间和产业两个方面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找准在区域空间关系中坐标与定位,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特征差异显著。大多数地区因资源有限,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时难以全面推进。各地区要在高质量发展五大维度对比分析基础上,结合自身特征,找准在区域空间关系中的坐标与定位,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文节选自《区域经济评论》2019年第2

 

文章录入:zhuhuayue    责任编辑:zhuhuayue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