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学者观点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增强城乡发展协调性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 高…
李琳:“一核两副三带四…
国土空间布局的三种路径…
宁吉喆:以经济发展新成…
刘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
阮青:六方面打造长三角…
姜冬冬:下一个五年 区域…
高燕:奋力谱写新时代区…
徐天舒:只是工业总量超…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秦振生:城市化是发展动力吗?
作者:秦振生 文章来源:光明网 点击数:1624 更新时间:2012-8-5 23:47:53

向“城市化”要发展“动力”?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究竟来自哪里?动力应来自人民群众要求自身物质、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的不懈奋斗中,来自人民群众追求个体健康自由发展的努力之中(马克思曾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来自生产力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推动。社会动力的作用是一种历史演绎的进程,所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毫无疑问,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论”观。当今,也就是在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全体人民群众、劳动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自主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是驱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发展的真正动力。“城市化”仅仅是社会建设表现出来的一个物的客体而已。

 “城市化”能拉动内需,从而促进增长?这一问题的提法本身就有问题,是颠倒(因果)逻辑、混淆事由的表现。城市化,或者城镇建设的推进,应是经济强劲增长、内需十分旺盛的结果,而不是倒过来。进一步阐释是,以世界视角体察现实和回望历史,城市在一定时空域内的兴起和扩张,是经济产业发展特别是农工商业和广泛的服务业发达的产物,决不是相反。在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国内经济自身存在某种缺陷而增速相对下行的大背景下,还没有看到由于某个地区“城市化”推进迅速而有效遏止经济增长趋减的势头进而一枝独秀的景象,也没有发现某地区由于“城市化率”提升较快而居民消费指数大幅度上升的确凿事实资料。恰恰不随心愿的可能是,那种没有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规模产业作长期支撑、不能提供可靠又广泛的就业基础的单凭“主观意志”的扩城建镇,就成了“打水漂式”投资的一种浪费,成为催生“瓶颈制约”的“发酵剂”,成为转方式、调结构、克“瓶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障碍,从而帮了“倒忙”。

有擅长计算认为,农民消费水平不如市民,农业进城变成市民后就提升了消费。农民进城要住房子,所以要盖很多房子,市政公共设施也要改扩建。这样拉动了内需和增长,还有让人既兴奋又惊喜的具体数字,以及对GDP的贡献率等等。一切似乎“顺理成章”,事实果真如此吗?

事实是,“城市化”与“内需”、“增长”的关系,即“城市化”与(可持续的)经济产业、(可靠广泛的)就业的关系,前者是果,后者是“因”,没有后者,岂有前者。这是常识,是天理。关系搞不顺、颠倒了,欠缺的是科学发展,增添的是折腾和无序。

退一步讨论,农民进城变市民提升消费,关键要解决住房和就业问题。这怎么解决?农民自己买?政府给?市场送?体面就业并保证有合理的收入的解决也并不简单。如果这些实际问题不解决,如何真正实现那个计算出来的拉内需、扩增长的数字?毕竟经济增长、社会前进不是一“计算”就能兑现的。

说到底,进一步有力提升内需消费(特别是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扩增长,关键是要深化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改革。包括工商资本让利,遏制和削减(或税收调节)巨额的机会性所得(含职务所得),建设低成本廉洁政府。要进行税源及分配体制改革,较大幅度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加强社会公益及福利事业建设等等。要形成完备的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利益共享均衡化的长效制度机制。这是一场极为深刻的社会改革,决不是农民进城变市民能替代或能解决的。 

 

文章来源:光明网

文章录入:zhangtinglin    责任编辑:zhangtinglin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