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学者观点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增强城乡发展协调性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 高…
李琳:“一核两副三带四…
国土空间布局的三种路径…
宁吉喆:以经济发展新成…
刘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
阮青:六方面打造长三角…
姜冬冬:下一个五年 区域…
高燕:奋力谱写新时代区…
徐天舒:只是工业总量超…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陆铭:以“超级城市圈”看待两个“三角洲”发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858 更新时间:2010-12-17 21:45:34

以“超级城市圈”看待两个“三角洲”发展

 

 

从经济数据看,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两个“经济三角洲”(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冲击是非常不同的,这也让人萌发兴趣来研究两个“三角”的内在差异以及挑战。

   两者面临的共同挑战,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远景规划还不是非常清晰,对两个“三角”各自的定位还不甚准确。这里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口的布局。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可以得出几条规律性的经验。第一就是大的发达国家一定有一个人口可以称之为国际大都市的龙头型城市,比如东京、纽约或伦敦。要想成为一个世界一流的国家一定要有一个称得上世界一流的城市,而这个世界一流城市的基本特征就是人口的规模达到一定的数量。比如说东京都,在面积只是上海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人口已经达到1200万,而上海面积是东京三倍之多,常住人口不过1900万。第二,根据世界银行的结论,越发达的国家,经济集聚的程度越高。以日本为例,50%以上的人口就居住在日本的三大都市圈内,而整个日本10%的人口就居住在东京都。而以东京都为中心的东京圈,其人口规模达到 3500万,日本的总人口也不过1.3亿,也就是说,以东京都为中心的东京圈人口总量占据了日本总人口的1/4多。

   明白了以上这些事实就可以知道,中国还没有想清楚的是区域间的城市人口和土地的规划,这就造成人们总认为中国的大城市太大了,很多人仍然持有促进中小城镇发展、限制大城市发展的政策思路。于是,通过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仍然被认为是必须的,同时,东部的一些中小城市遇到发展规划中的困惑,根据它们产业增长和就业增长的速度,其人口规模必然是要快速增长的,但是它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用地指标却往往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极大影响两个“三角”的长期发展。如果比照国际经验,我们不妨做几点大胆的预测,就是未来中国50%的人口将会集中到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这三大地区,即在中国人口峰值为16亿的条件下,有8亿人口集中于这三大地区,而从平均意义上看,就是每个都市圈基本居住2-3亿人口。而对照日本的经验,如果说中国的每个都市圈都在人口规模上相当于日本的话,10%的人口将划入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那么也就是说这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的人口规模,保守估计也要有2000万左右。如果没有核心大城市的带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那些知识密集型的对信息交流与创意要求比较高的行业,如金融、资讯、现代教育、设计以及文化产业等都发展不起来的。

   在两个“三角”所面临的问题方面,长三角地区所需考虑的是,上海究竟应该多大?以及跟上海地区相联系的周边城市的规模应该多大?比如说,如果南京相当于“首尔”,那么上海就应该是“东京”。而对珠三角来讲,如果也需要一个类似于东京的核心城市,那么这个“东京”应该是谁?是香港加深圳是“东京” 呢?还是广州、佛山加中山?这是个很需要考虑的问题。

   再转回看上海最近在讨论的一个话题,即独生子女政策。好多年来,上海的户籍人口增长率一直是负的,因此有人提出要鼓励大家生育。而这个建议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上海不是像欧美那样的独立国家,如果是个独立国家,面对人口负增长,可以将国界封牢,鼓励生育。而对于上海来讲,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放开户籍。而首先要解决户籍问题的,就是留沪工作的大学生,因为留下来工作的大学生普遍年轻,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且将大学毕业生编入上海户籍,直接有利于上海市当下与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再接下去,就要论及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实际上,上海未来发展的趋势,要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外地学生的比重要提高,户籍政策要放开,于是人才就集聚了,产业也升级了,人口老龄化也缓解了,社会保障赤字问题必将得到缓解。

   第二点是中国目前的投资率。可以说中国高涨的投资率同国内的储蓄率是密切相关的。只要国人的储蓄习惯与行为在短期内不改变,那么投资必然是高的。只要储蓄高,投资高,而消费相对不足,就必然决定中国的经济是依靠出口的外向型经济。从这个角度看,认为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化解中国目前国际贸易失衡的想法是不甚正确的。实证研究表明,通过汇率调整来化解贸易失衡效果并不大,就算有效果,也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在产能过剩的基本背景下,一旦出口下降,消费短期内又无大的起色,则必然导致增长率的下降。决定中国消费增长比较慢,而储蓄率比较高的基本上是中长期因素,不是短期能够迅速调整的。当然,不是说中国不要调整,我只是说,这个调整是渐进的,持续的,而不能违反规律地硬调整。

   最后再来看两个“三角”的比较问题。长三角在本轮经济发展与应对本次经济危机冲击方面确实有许多值得珠三角学习的地方。相对来讲,长三角在社会保障、农民工待遇等方面做得要比珠三角好,所以前段时间才出现大量农民工从珠三角向长三角转移的现象。那么珠三角地区的转型则需要提高劳动保障的方式来推进转型。需要认识到,不是说简单地把土地腾出来就能够使企业实现转型,只要要素价格不变,企业实现转型的意愿就不会高。因此,珠三角的升级不能太急于求成。

 在整个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路径上,要认识到珠三角与长三角之间存在差异。长三角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素质、市场广阔程度等方面相对珠三角是具备优势的。从这个角度看,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路径应该是明确的,即坚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做好农民工的社会劳动保障。再继续往下,就要做好基础教育、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以及高等教育和研发,让产业升级在人口素质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实现。在人口素质未能提高的条件下,产业升级操之过急,一方面不利于增加就业,一方面则会导致“技工荒”的结构性问题,这一点,已经在珠三角有所体现。

 

文章来源: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文章录入:rongyizhong    责任编辑:rrec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