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学者观点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增强城乡发展协调性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 高…
李琳:“一核两副三带四…
国土空间布局的三种路径…
宁吉喆:以经济发展新成…
刘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
阮青:六方面打造长三角…
姜冬冬:下一个五年 区域…
高燕:奋力谱写新时代区…
徐天舒:只是工业总量超…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解决农民工住房是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点击数:2081 更新时间:2011-7-31 10:48:49

解决农民工住房是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大课题: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

课题负责人:侯云春 韩俊 蒋省三

研究负责人:任兴洲

执笔人: 廖英敏

 

  内容摘要:目前农民工半城市化的问题比较突出,从而产生出一些新的问题。如何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市民,是中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的核心。其中,住房是农民工城镇生活的基本条件,安居才能生根、才能乐业。因此,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居住问题不仅是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内容,也必将大大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民工 住房

 

一、 现阶段我国城市农民工住房现状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数量不断增长。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4223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农民工15335万人,在本乡镇从业的农民工8888万人。虽然有1.5亿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在城市就业与生活,但居住存在很大问题,使这些人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一)农民工在城市居住的现状

  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对农民工在城市居住条件的调查显示,根据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和经济支付能力,农民工在城市居住主要有以下形式(见表1)。

  表1 农民工住房类型

  住房

  类型

  雇主或单位提供住房

  租赁住房

  购买

  住房

  宿舍

  工棚

  经营场所

  合租

  独自租赁

  占比(%)

33. 9

10. 3

7. 6

17. 5

17. 1

0. 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一是由雇主或雇佣单位免费提供住房。主要分布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和传统服务业。其中,加工制造业往往是流水线连续分班作业,有时需要延长工作时间,为了便于管理和提高效率,有些雇主或单位为工人在厂区内或附近提供集体宿舍;建筑业是按项目集中施工,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工期时间紧,大部分是由施工单位在施工地提供工棚,就近居住;在一般的传统服务行业,如餐饮、理发、娱乐业等,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在生产经营场所居住或在附近的出租屋集体租住,而雇主则往往以提供免费食宿为由压低工资。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从全国来看,由雇主或雇佣单位提供住房的占51.8%,是农民工居住的主要形式,其中由雇主或单位提供宿舍的占33.9%,在工地或工棚居住的占10.3%,在生产经营场所居住的占7.6%

  二是在城市购房。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普遍较低,2009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见表2.受城市房价较高的约束,农民工在城市购房能力普遍较弱,只有进城时间较长、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如有成就的个体工商户、企业的技术骨干或一定层次的管理者,才有能力购房,这部分人比例较低。真正在城市买得起商品房的农民很少,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仅有0.8%的外出农民工在务工地购买住房。

  三是租赁住房。大部分进城农民工在雇主或单位不提供住宿、不提供住房补贴,不能享受城镇保障性住房,又买不起商品房的情况下,只能自己租赁住房。但多数城市房租水平大大超过农民工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多数农民工只能寻求非正规租赁渠道,租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或者城市地下室、临建房和简易房等条件较差的住房。据调查,农民工每人月均居住支出仅为245元,超过半数以上的农民工采取多人合租的方式居住。

   2 2009年农民工月收入水平及占比

  农民工月收入水平

  不同收入水平占比(%)

  月平均收入

  1417

  600元以下

2. 1

  600-800

5. 2%

  800-1200

31. 5%

  1200-1600

33. 9%

  16002400

19. 7%

  2400元以上

7. 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二)影响农民工居住状况的因素分析

  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状况,主要由几方面因素决定。

  一是受城市户籍管理制度的影响。当前大部分城市是以户籍为基础进行城市居民社会保障管理,农民工没有所在地城市的户口,除少数经济发达城市对农民工实施一些社会保障外,大部分城市农民工不在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之内,因此,没有机会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障性质的住房(或住房补贴)。

  二是与从事的劳动行业有较大关系(见表3)。农民工较多的从事制造业、建筑业、传统服务业等,其雇主和雇佣单位出于工作方便和管理的需要,一般为农民工免费提供简陋的住宿场所。

  三是受农民工自身经济实力的影响。由于农民工经济实力有限,大部分没有住处的农民工买不起商品房,甚至租不起公寓房,只好租住廉价的平房、地下室等。

   3 2009年外出农民务工行业分布比重

  农民工从事的行业

  占全部务工比重(%)

  加工制造业

39. 1

  建筑业

17. 3

  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

15. 6

  服务业

11. 8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5. 9

  个体自营

6. 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二、 农民工现有居住状况带来的社会与经济问题

  目前,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在多数城市还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由此带来许多社会与经济问题。

  (一)居住状况普遍较差,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除了极少数进城时间长、有能力自己购买商品房的农民工外,大多数农民工居住状况普遍较差。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06年的调查,农民工人均住房面积很低,居住集体宿舍的平均只有5平方米,其中,集中居住在建筑业单位提供的工棚或宿舍的平均不足3平方米,三人以上合住一间住房的占半数以上,居住环境恶劣,多数房屋缺少阳光、通风、集中取暖、独立卫生间等条件,阴暗、潮湿,卫生条件差。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年的抽样调查显示(见图1),近80%农民工居住在功能不全的临建房或简易房,大部分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出租房、城中村、城市中的老平房、居民楼地下室等。这些房子位置偏远、居住条件差、环境恶劣、功能不完善,没有厨房、卫生间,且建筑密度大、安全隐患高。这样的居住现状,非常不利于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安定和发展。一是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农民工一般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但长期住在阴暗、潮湿,卫生条件差的地方,不利于身心健康。二是农民工大部分正处在青壮年时期,多是集体居住,父母、夫妻、子女长期两地分居,带来许多赡养、教育、婚姻、社会认知、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长此以往,极易严重扭曲农民工的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三是现有居住环境只能解决农民工的基本睡觉和休息的需要,而健康的文体、休闲、娱乐等精神需求以及一般的学习需求等无法得到基本满足,导致农民工难以提高技能和自身素质,进而影响着他们的发展与进步,也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

 

 

   图1 农民工居住房屋类型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课题组2010年抽样调查数据。

  (二)生活在城市边缘,难以真正融入城市

  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与环境,自然拉大了农民工与城市的距离。一是农民工居住条件差,在为城市发展付出汗水、做出贡献的同时,未能分享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生活条件的改善,多数人心理上难以平衡。二是农民工多数集中居住在务工场所、城郊和城中村,形成相对独立的居住区,与城市居民住宅小区相互隔阂、联系极少,难以融入城市居民生活。三是农民工倾向于与同乡扎堆居住与交往,相互影响,客观上形成自身的生活圈子,疏离于城市的生活氛围。农民工的居住方式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社会现象,这一群体与城市社会有着很深的隔膜,处于游离状态,由于他们大多脱离了家庭的约束和正常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一旦他们在生活上遇到困难,人身权益受到侵害,尊严受到歧视,长期的失望与无助使一部分人很容易铤而走险、个别的甚至激情犯罪,增大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三)缺乏稳定的居住条件,导致城市化基础不稳

  大多数农民工难以有固定的住所,往往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居住。由用工单位提供简易工棚居住的建筑业的农民工,流动性很大,居住地变化很快;居住在集体宿舍的制造业农民工,对用工单位存在住房依赖关系,一旦失业就会失去住所,未找到工作前和换工作的间隙往往居无定所;租房住的农民工也面临频繁更换住所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农民工租住的多是面临拆迁或临时搭建的违章建筑,随时可能拆除,因此其住房更换相当频繁。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住房价格和房租的上涨,农民工为了降低住房成本,不断的向城市更边缘、租金更低的地区搬迁。据调查,2006年上海农民工更换居住地1-4次的比重依次为27.5%11.8%5.5%2.9%,更换过5次以上的占1.6%。农民工由于没有相对稳定的、适于家居生活的住所,随时有可能回流到农村。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不断地在城乡之间频繁流动,过着候鸟式的生活,很难真正在城市定居并长期留下来,变为真正的市民,融入城市生活。这种流动而非迁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使我国城市化的推进明显乏力,真正的城镇化难以实现。

 

三、 农民工定居城镇的意愿增强

  (一)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变化

  随着城镇化进程时间的推移,目前不但进城农民工的数量快速增长,而且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实际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是农民工在城市务工呈现长期化趋势。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年的抽样调查显示(见图2),农民工累计外出打工的年数平均7.01年,43.3%的人为5年以下,28.1%的人59年,10年以上的达28.6%。农民工外出年限越长,返回老家的意愿越低,愿意成为城市居民的概率会增加。

  二是家庭化趋势显现。根据杭州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朱明芬2008年对杭州农民工抽样调查显示,有家庭人口随迁的农民工比重从1995年的29.5%,增长到2000年的37.5%,再增长到2008年的51.4%;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年抽样调查显示,外出农民工中已婚的占60.9%,其中举家外出务工的占25%,与配偶在同一城市打工的占51%,子女在自己务工城市的占46.1%。均反映出农民工家庭化的比重逐年上升,已超过50%,农民工生活的重心逐渐向城镇转移,对农村的牵挂逐年下降。

 

 

  图2 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年限结构

  资料来源:同图1

  三是年轻化趋势明显。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和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的持续压力,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年龄程度越来越低,目前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年的抽样调查显示(见图3),农民工首次外出打工的平均年龄为21.08岁,其中不足20岁的占44.9%,超过30岁仅占8%,大部分是80后或90后。这些年轻的新一代农民工,特别是那些出生在城市里的农民工,文化综合素质普遍提高,乡土依恋情结逐渐淡化,城市归属感不断增强,物质要求和价值追求提升,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加快。

 

 

3 农民工初次外出打工的年龄

  资料来源:同图1

  (二)定居城镇的意愿明显提高

  在上述总量与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农民工定居城镇的意愿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1.更多的农民工愿意留在城市发展

  更多的农民工已经不愿意再返回农村,定居城镇的意愿明显提高。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年抽样调查显示(见表4),打算在务工城镇定居的农民工占40.2%,在家乡城镇定居的占18.6%,更多的人愿意留在城市,愿意返乡、打算回农村定居并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的仅有15.6%。

  表4 农民工未来定居的意愿

  意

  占比(%)

  打算在务工地所在城镇定居

16. 5%

  打算在务工地所在城市定居

23. 7%

  打算回家乡的城市定居

10. 4%

  打算回离家近的小城镇定居

8. 2%

  打算回农村定居并改善农村居住条件

15. 6%

  资料来源:同图1

  2.改善城镇居住条件的愿望也更加强烈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年抽样调查显示,对于那些想在务工地定居并成为市民的农民工,对改善住房的期望:38.6%的人期望能购买商品房,44.2%的人期望能购买经济适用房或两限房,12.3%的人期望能申请廉租房或公共租赁房,4.8%的人表示要自己租房(见图4)。

 

  图4 农民工在城镇定居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期望

  资料来源:同图1

  3.期望得到政府住房政策扶持的意愿增强

  由于农民工收入水平低,住房支付能力弱,城镇商品房的购买价格和租金比较高,超出了大部分农民工的可支付水平,更多的农民工希望得到政府政策扶持,解决在城镇的住房问题。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年抽样调查显示(见表5),22.9%的人期望政府建设专门的农民工公寓,降低租金水平;20.1%的人期望政府放开购买政策性住房的限制,农民工可以申请购买当地的经济适用房、限价房,或申请租住廉租房;17.1%的人期望单位提供更舒适卫生的集体宿舍,改善居住条件;16.3%的人期望单位提供住房补贴、12.6%的人期望单位缴纳住房公积金,资助改善居住条件;11.1%的人期望政府改善外来人口集聚区的生活环境,使农民工享受城镇同等生活条件。

  表5 农民工希望得到政府政策扶持

  意

  占比(%)

  政府建设专门的农民工公寓

22. 9%

  政府放开购买政策性住房的限制

20. 1%

  单位提供更舒适卫生的集体宿舍

17. 1%

  望单位提供住房补贴

16. 3%

  单位缴纳住房公积金

12. 6%

  政府改善外来人口集聚区的生活环境

11. 1%

  资料来源:同图1

 

四、 解决农民工住房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

  城镇化的一个根本标志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并逐渐融入城市社会。按照目前我国农民工在城镇的居住状况,这一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及早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对于我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解决农民工住房有利于农民尽快融入城市、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6.6%,但城镇化的质量并不高,半城市化特征突出。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占城市1/4人口的农民工难以真正留在工作地实现安居乐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住房是农民工生存的基础条件,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使农民工有相对稳定的、适于生活的住所,农民工才能稳定下来安心工作。住所还是连接城市社会的载体,农民工只有居住在城市社区中,享受城市居民的生活,与城市居民紧密接触,才能从心理上真正融入城市社会,逐步向市民转化。因此,解决农民工住房是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解决农民工住房有利于农民自身发展、提高素质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新型劳动大军。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使其能够安定、健康、快乐的生活,有开阔眼界、继续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条件,才能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才能为城市做出持续贡献。这样才有利于城镇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使城市竞争力不断上升。

  (三)新时期解决农民工住房、推进城镇化实质性进展面临重要机遇

  目前,我国的人口红利减弱,人口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老龄化程度加剧。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多数处在青壮年期,应该尽量使这些农民工在中青年有就业能力和有劳动精力时,解决其居住问题,将具备条件的农民工通过稳定居住条件,以及配合其他方面(如户籍制度等)的改革真正实现市民化,改善我国的城市人口结构。因此,必须及时把握历史机遇期,加快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的问题。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文章录入:rongyizhong    责任编辑:rongyizhong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