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十一五”时期,我国各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城镇化快速推进。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地区发展协调性日益增强。但是,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区域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依然存在,有待在“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改进。
——各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时期,各地区经济加快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扣除价格因素,各地区2010年比2005年的增长幅度均超过65%,27个地区的年平均增速高于“十五时期”。2010年,共有17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全部超过13000元。扣除价格因素,各地区均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
财政收入的成倍增长佐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所有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达到2005年的2倍以上,年均增长均超过15%;已有17个省(区、市)财政收入超过1000亿元。另一方面,各地区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均突破6%;一半地区在“十一五”期间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地区经济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仍未转变。2009年,除西藏、贵州、甘肃、云南外,其他地区的最终消费率均低于60%,其中18个地区低于50%,远远低于世界银行公布的1998-2007年世界平均最终消费率78.2%。也就是说,在“十一五”时期,绝大多数地区继续强化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方式,造成了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状况有所恶化。未来5年消费需求靠何拉动、如何拉动,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
——各地区结构优化升级取得进展,城乡差距缩小。“十一五”时期,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其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的有13个地区。处于工业化后期的东部省(市)2010年基本达到40%的水平线。中西部地区除云贵两省外,其余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至少维持在30%左右的水平上。
“十一五”时期,各地区的城镇化不断推进。至2009年,多数地区城镇化率均已超过40%,其中已经达到47%目标线的有14个地区。但西部6个省(区)和河南尚未达到40%,推动边远落后地区的农村向小城镇发展,任重道远。
“十一五”时期,全国范围取消了农业税,并建立健全了农产品生产补贴和农民收入补贴,农民收入得以基本保障,多数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目前,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已经占到农民纯收入的将近一半,而1995年这一比率仅有1/5左右,打工成为农民增收的最主要和最普遍途径。
“十一五”时期,虽然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依然明显,但地区经济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从人均生产总值看,最高的五个地区(上海、天津、北京、江苏、浙江)与最低的五个地区(安徽、西藏、甘肃、云南、贵州)虽然绝对差距依然在扩大,但其收入比明显下降,从4.89:1降至3.83:1。最高地区增速优势不复存在,从“十五”时期年均实际增长10.5%下降至8.9%;相反地,最低地区从9.7%提高至12.8%,反超最高地区将近4个百分点。从生产总值比重来看,2010年,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占全国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达到38.4%,相应地,东部地区下降了2.6个百分点,主导优势有所缩小。
——各地区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全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13000元,相比2005年,各地区增加额均在5000元以上。扣除价格因素,各地区年均实际增长均超过6%,超额完成5%的预定目标。2010年,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达到3000元以上,均比2005年增长50%以上。二是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共有27个地区人均消费支出超过1万元。相比2005年,各地区均增长50%以上,增加额均超过3000元。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全部超过2000元,增幅均在1000元以上。随着人民收入的增长,各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层次普遍提高,各地区城乡居民对汽车、电脑和移动电话等高层次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强。三是居民住房条件改善。截至2009年,各地区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均达到18平方米,房价较高的东部地区均超过20平方米。农村地区人均住房面积均超过20平方米,其中16个地区大于30平方米。
——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时期,经济落后地区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公路、铁路交通网建设初现成效,无论从总里程或者人均里程上来看,均领先东部地区。截至2009年,西部地区总里程已经达到32754公里,比2005年增加5160公里,比中部、东部和东北分别多增2264、3014和4649公里。公路方面,西部和中部公路总里程均已超越东部,2009年分别达到150和100万公里以上,东部为97.1万公里;西部比2005年增加72.4万公里,中部增加58.1万公里,东部仅增加45.5万公里。从2009年人均占有公路里程看,西部最高,达到每万人41公里;西部每万人占有公路里程比2005年增加了将近22公里。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增长后劲更强。资本是产出的主要投入要素,因此投资可以反映未来经济增长状况。“十一五”时期,各地区年均城镇固定资产增速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负相关(-0.6),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投资放缓,而相对落后的其他区域受政策惠及,投资增长更为强劲。中西部和东北的投资增长均快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分别领先东部11、7.6和12.3个百分点。和“十五”时期相比,2010年,中西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已经超过东部,达到48%,比2005年提高7个百分点。
文章来源:中国信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