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西部地区现代化战略的必要性
1.1 现代化研究必须从实际出发,又为实践服务,即为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服务。研究西部的现代化,目的是加快西部的现代化建设步伐。
在世界范围的眼光看中国现代化,就可以知道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中国开始现代化探索的时候,大约占地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西欧、北美)工业化过程已经基本完成,这个小小的星球的有限资源已经被它们分割和控制,更何况中国本身就是人口众多,资源贫乏的国家。中国又是社会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的国家。中国现代化的难点不在沿海,而在内地,不在东部,而在西部。这就决定了中国西部现代化任务更加艰巨,时间更长。西部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由于西部是中国的落后地区,因此,西部地区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基本完成的标志。
1.2 但凡一个长期的过程,研究战略是十分必要的。中国现代化起步探索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至今已经一个半世纪。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采取正确的战略,就可以加快现代化步伐,反之亦然。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又不是孤立进行,它反映了国家民族之间的斗争和竞争。因此,研究和采取正确的战略,就更加重要了。对中国现代化来说,既然难点在西部,因此,研究西部的现代化战略,就是一个十分必要而迫切的任务。
1.3西部的概念。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文章中,提出了沿海和内地的关系问题,毛泽东讲的沿海地区,除北京和10个有海岸线的省市外,还加上安徽和河南东部,这里已经包含了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内容。80年代中央关于经济发展的文件,提出了更明确的地区的概念。1982年5月,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在“关于沿海与内地划分问题的通知”中,明确规定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含海南岛),广西等11个省、市、自治区为沿海地区,即北京和10个有海岸线的省市,其余便是内地。把沿海地区给予更明确的地域界定。“七五”计划提出了三大地区的经济区域发展概念,把中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其中,西部地区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9个省、自治区。东部地区则为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其余9个省、自治区则划为中部地区。
80年代以来,我国根据邓小平“一部分地区先富,带动共富”和“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对地区经济发展实施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即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实行了一系列向东部地区倾斜的政策措施,包括对外开放政策,体制改革政策,投资政策和财政、税收、信贷的优惠政策等等。这些政策使各种生产力要素得以迅速向东部集中,加快了沿海地区的发展,其成绩有目共睹,但同时也拉大了东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
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国家要实施两部大开发战略”。这是在中央正式文件中第一次确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其后中央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采取了许多措施落实这一战略。考虑到内蒙和广西划入西部地区,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加上重庆已经划为直辖市,因此,在西部大开发的概念中,西部的范围是12个省、市、自治区。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中国地区现代化之路》根据中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地理、气候等因素,根据现代化的进程的差异等情况,把中国分为三大地区,即北方、南方、西部。这里的西部只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西藏、宁夏、青海、甘肃、新疆9个省、市、自治区。
1.4 由此看来,西部有三种说法。
一是按西部大开发战略,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为简单起见,我们称之为大西部。二是按“七五”计划,从大西部中划出内蒙、广西,称为中西部。三是按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再划出陕西省、称为小西部。
由此可知,不管那一种西部,都是地广人稀,经济落后,这些数据多少增加了我们对西部现代化的难度及其意义的理解。应该说明,本文所选取数据均不包括我国的港澳台地区,这是为了研究和数据处理的方便,也更有现实性和操作性。
二、西部现代化的形势分析:挑战与机遇
2.1 上一节我们已经给出东西部发展差距的一般概念。这一节我们将就现代化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它们的差距,首先是经济发展差距。
2.2 以上是东、西部经济差距的总体概念,下表是个别省、市、自治区之间的比较。首先是四个直辖市的比较,其次是十省区的比较。
2.3 地区的极端差别。这里我们列举2003年我国大陆最穷的省贵州省和上海(最富市)、浙江(最富省)的经济比较,并列举国外数据作为比较。
2.4 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中叙述了中国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差距从另一个角度,即现代化指标的角度的描述:现将该报告列举的三大地区的指标列在下面。这里西部指小西部:
2.5 西部地区和东部的差距,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进一步分析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理解,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战略措施。东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是在几千年中国的农业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这是历史的原因,这是由于中国的自然的、地理的、气候的条件造成的。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生产力的主要的要素是耕地和淡水,由于中国的地形是东临大海,西部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还有黄土高原,形成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格局。这就使得周秦以来,中国的经济中心,从而政治、文化中心、不断向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流域转移,即不断转移,最后向沿海地区转移。
第二个原因是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率先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世纪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也跟了上来。其结果是形成了工业化的西方和农业的中国,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中国,资本主义的西方和封建主义的中国。这就是早期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国际环境。鸦片战争、五口通商、洋务运动,这都是在东部发生的事情。这时候东部又引入了新的生产力要素:近代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资金和社会化管理等。使得从19世纪下半叶之后,中国东西部的差距又进一步扩大了。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现代工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西北、西南加上内蒙,占全国工业不到10%。
第三个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实行了对东部的政策倾斜,使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力要素进一步向东部集中,即所谓的“孔雀东南飞”。不仅是孔雀,连麻雀也向东南飞;不是中国,连西方国家的孔雀和麻雀(可能大部分是麻雀)也飞向中国沿海省份。这20年中国东部便热闹起来了。这就使东西部的差距又进一步扩大了。这里我们举出广东做为例子。并拿广西作比较。
2.6 20年的改革开放,使东西部的差距迅速扩大,这给人们一种错觉,似乎东西部的差距会不断扩大下去,从而对西部的现代化产生悲观情绪。但是,事物的发展永远都不是简单的直线性式的。物极必反。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即缩小差距的方向发展。差距就是矛盾。地区差距总是存在的,正是地区差距的矛盾,推动着地区的发展。所以,差距对地区发展来说,并不是坏事,而是发展的动力。但是差距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成地区继续发展的障碍,使发展不再持续;差距继续扩大,就不仅对全局不利,而且对先进地区也不利。到了这个时候,缩小差距不仅是落后地区的要求,也是先进地区的要求,更是全局发展的要求。
在工业化过程中,地区差距的转化点在那里?在美国工业化过程中,地区差距系数的最大值约为5,这一数值是否普遍规律?这有待检验。美国东西部都面临海洋,这一点和其它国家不同。目前印度,墨西哥正在工业化过程之中,它们的地区差距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中国目前的地区差别指数按省际计算已经达5.5,把大城市计算在内,已达到13。从实际情况来看,地区差距再继续扩大,已经不利于整体发展,也不利于东部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及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实质性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其目的是加快西部的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我国已经加入WTO,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步伐,西部地区有可能更多地利用海外和国际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这也是有利的条件,就看你是否善于利用这个条件了。
由此看来,加快西部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大气候已经形成,机遇已经到来。但是机遇只是一种可能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还要做很多工作,走一段艰苦的路程。这里的重要工作之一是研究和制定正确的战略。这个工作也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许多人特别是西部的同志努力,才能做好的。本文的意图是想提出这个问题,引起大家的重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战略思考
3.1 西部的现代化,要有新思路。现代是一个和近代、古代相对应的时间观念。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因此现代化社会应该比过去进步,不仅是某一方面进步,而是全面进步。不仅是生产力水平进步,而且包括社会发展水平的进步,社会道德思想水平、人际关系、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进步。当然,这许多方面的进步,经济是基础,但经济决不是唯一的,更不能和其它方面的进步对立起来,或者以其它方面的退步为代价。所以,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包括生产力的进步(经济进步)、生产关系(人和人的关系,政治、思想、道德水平的进步)、人文环境(科学、文化水平的进步)以及生态环境(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进步等等。迄今为止,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多少都是以环境、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为代价。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道德水平却在下降;生产力发展了,生态环境却在恶化;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在进步,社会暴力、犯罪率也在增加,人们的安全感在减少,等等。当然,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现在一些有识之士,都已经看到这种负的影响,并着手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西部地区作为后发地区,如果再走这条路子,亦步亦趋,现代化的路子将是十分缦长的。如果走一条新路,一开始就极力避免负面影响,那就将是一条较快的路子。中央现在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对于两部的现代化建设来说,就是要用这种新的发展观来指导,找出新思路,走出新路子,不要走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的老路。就是说,西部要加快现代化步伐,首先要解放思想,不要老是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要看到自己好的方面:社会风气还比较实,环境还没有因为工业化而破坏,社会安全感比较好等。现代化是一场竞争,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而且是地区之间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要不至于落后,首先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其次要不甘心落后,想办法走出新路子,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的路子,这就是要扬长补短,走新路。要扬长首先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当然短处也要看到。其实我们现在看得太多的,说得太多的是短处,这方面也要正视,要想办法去弥补自己的不是之处。这两方面加起来,新思路就出现了。
3.2 全局性的战略观点。上一节我们讨论了东西部的差距问题。东西部的发展差距是和现代化进程有关的问题,但又不是一回事。极而言之,如果中国从整体上实现了现代化,或是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即使东西部还有一定差距甚至是不小的差距,这种情况之下,西部还是实现了或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反之,如果地区之间差别不大,但是大家都不搞工业化,不搞现代化,中国在整体上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那就不要说西部,就是东部也离现代化很遥远,这就都没有现代化了。因此,我们的前提,首先是推动中国在整体上向现代化目标迈进,在这个前提之下,考虑西部地区如何更快地推进现代化。所谓水涨船高,这一原理完全适合于西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得出西部现代化战略的第一个重要战略观点,即全局性战略观点。只有全国作为现代化的全局加快发展,西部现代化才能加快发展,全局发展是西部发展的前提。这是把全局和局部发展相统一,而把全局放在第一位的观点。对于直接从事西部现代化的实际工作者来说,认识这一点,建立这一全局性战略观点,尤其重要。
3.3 正确的战略定位。在全局性战略的指导之下,要进一步解决西部以及西部各地区在全国现代化的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即功能定位问题。在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盘棋的全局中,各地区的功能定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不仅东部、中部、西部这样的大的区域作用不同,而且西部内部各地区也不相同。世界上比较大的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各区的功能都是不同的,有的地方是工业区,有的地方是农业区、粮食区、牧业区、蔬菜水果区……,工业区中还有传统制造业(重化工区,能量源基地)、制造业(汽车,航空及航天)、轻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等。我国是一个大国,各地方情况和条件千差万别,在现代化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是很重要的一着。
在我国西部这样一个幅员广大的地区,许多地方的产业发展已经有一定特色,已经形成了它的定位基础。举例说,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淡水资源比较丰富,土地肥沃,已经是粮食区,历史上就是这样的。一些地方,如重庆、西安、成都、贵阳等,制造业已经有一定基础,广西、云南一部分地区的热带及亚热带作物,已形成一定的特色,石油、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如陕北、新疆、有条件形成能源在地,有些地方,则可能是生态保护区了,如黄河、长江的源头、青藏高原;中国西部还有黄土高原,石山地区(喀斯特地貌),这些特殊的地质条件形成的特殊地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正确定位,恐怕要专门论证。还有内蒙古草原、新疆许多沙漠地区等,都有特殊性。总之,战略定位对地区现代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科学发展观来研究,才能够较好地解决。
3.4 非均衡的发展战略
西部地区地广人稀,条件差别很大,不可能同步发展。因此就经济发展的速度而言,必然是有的地方快一些,有的地方慢一些。这种非均衡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对全局来说是一件好事,对发展慢的地方,也是一件好事。因此,在西部这样一个占全国国土面积70%以上的广大地区,要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走一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不仅要在西部率先实现现代化,而且要鼓励他们追赶东部一些先进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地区等,使他们成为西部的经济增长发动机,进而带动整个西部加快发展。
有可能成为西部经济增长中心的地区,我们可以列举出下面一些,如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经济区(包括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杨凌等地),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平原经济区(成都、汪阳、绵阳、乐山等),以兰州为中心的河西走廊经济区等。
3.5 跨越式发展战略
这里讲跨越式发展,是指某种条件下,某些地区可以跨越传统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发展阶段。比如,一般认为现代化的过程是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再转变为后工业社会(信息化、知识化、或非工业化、非城市化等),因此,整个来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阶段不可避免。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尤其是在西部,某些地区是否一定要经过工业化,城市化这个阶段呢?能否跨越这个阶段呢?看来,某些地区有这个可能性。又如,按照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子,是花了100年到200年的时间,先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即第一次现代化,然后再进行信息化、知识化、进行生态现代化(不要忘记,他们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我们是否要重复这条老路呢?如果不重复,是否可以走一条新路呢?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跨越。中央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进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这种跨越。在西部地区,最终是实现生态现代化的问题,按照生态现代化的要求建设现代化的西部,是最重要的跨越。
3.6 特殊地区的特殊发展战略
我国西部许多地区就地理、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条件来说,是特殊的区域,不仅在中国来说,而且就世界范围来说,也是特殊地区。这些地区的改变,不仅影响到这些地区的居民,而且影响到全国甚至影响到全球。因此,这些地区的现代化,需要慎重考虑。这些地区的现代化目标、思路、方式、进程,操作方法等等,不应该也不可能按一般的情况来处理,需要个别地区个别考虑。
这里我们可以指出我国西部的如下地区:
一是青藏高原。这里有世界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号称世界的屋脊。在喜马拉雅山坡和祁连山、阿尔金山、横断山之间,平均海拔在3000-5000米以上的230万平方公里这样一块广大地区,便是青藏高原,包括青海、西藏的广大地区和四川西部、甘肃西南部。这里地势最高,地广人稀,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湖泊众多,草原辽阔,矿藏很多,日照强,地热资源丰富。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这些资源要利用,但不能按老方式开发,而必须把环保当作第一位。或者在环保问题来解决之前,宁可暂时不用。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全局,必须放在优先位置。
二是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地区。又称石山地区。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东部、四川东部、湖南及湖北西部等,总面积130万平方公里,其中分布在贵州、广西西北部和云南东部的部分尤为集中。石山地区的特点是土地贫脊,但风景秀丽。“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是贵州的写照,也是云、桂、黔石山地区的写照。这个地区不同于青藏高原,又不同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怎样搞现代化,要单独考虑。
三是黄土高原地区,包括陇中高原,陕北高原等,约40万平方公里,其特点是土粒疏松,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这里平常缺水,下水后又存不住,把大量表层土地冲走,黄河上游的水是清的,经过这里之后便变成黄色了。据估计每年大约要从土地表层冲蚀0.5厘米的肥沃土壤,所以黄土高原的土地贫瘠化与时俱增。这种情况,不仅影响黄土高原本身的现代化,而且会影响到黄河中下游流域广大地区(如河南、山东)的现代化。这个地区的现代化,要把重建生态平衡,恢复被破坏了的生态系统,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作为头等重要任务。
西部地区,还有一些特殊地区,例如沙漠地区,内蒙古草原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如何制定这些特殊地区的现代化目标、方式方法、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这里只是点出题目,指出这些地方不要照搬沿海地区的做法,但是这些地区怎样做,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出思路。希望更多的人来研究。
3.7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个口号现在已经用得很泛,这里用于西部的现代化战略,是有其实质性内容的。第一,作为西部现代化战略的条件,而不应片面强调那一个方面。讲明白一点,就是不能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在中国西部,如果GDP上去了,但生态环境恶化了,水土流失更多了,这就不仅不利于西部的人,而且也不利于东部的人,不利于全国的人。这样的选择是错误的。第二,西部的现代化靠什么实现?靠人,首先是西部的人,靠造就现代化的人。现代化的设备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引进,但人不能靠引进。就是说要把人的现代化放在第一位。这首先要发展教育,要普及教育。但是现实的矛盾是:西部不仅经济差,生态环境差,而且教育也差。它们之间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把发展西部的科学、文化、教育放在首位。这一点光靠西部是解决不了的,要靠中央的财政的转移支付和政策倾斜,还要靠东部地区的帮助。西部要实现现代化,就要普及教育,这不仅要普及基础教育,而且要普及高等教育。笔者认为,如果西部每一个县(市)都有一所大学,人们普遍受过高等教育,现代化就会到来了。这绝不是天方夜谭。是可以做得到的,只不过要经过极大的努力,要花较长的时间罢了。难道现代化不是这样的么?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全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中国西部现代化的步伐就会加快。中国的西部现代化是大有希望的。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