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人口132万,苏北的一个大县,也是一个穷县。作为江苏12个重点扶贫县之一,2010年底睢宁的主要经济指标刚摆脱徐州末位、江苏倒数的局面。
不过,最近几年,睢宁脱贫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底,全县还有贫困人口22.67万人,占总人口1/6左右。但现在,已有17.3万人脱离贫困。
不到4年,76%的贫困人口摘去“贫困帽”,原因何在?这得益于睢宁坚持开发式扶贫与救助式扶贫“双轮驱动”,不断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
培植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让扶贫可持续
标准化的猪舍,电子监控设备实时监控,消毒池、洗浴室、兽医室一应俱全,微生物发酵技术处理排泄物……若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在这样偏僻的苏北小村,竟有如此现代化的养殖基地。
这个位于姚集镇湖口村的养殖场,名为福丰一清生态牧业,目前存栏种猪2200多头,到年底,将形成近5000头母猪的规模。“明年这个时候,每天产出八九百头猪崽。”企业负责人陈一清语气中透出自豪,“这样的养猪场,我们在全县投资了6个呢!”
这是江苏省委驻睢宁扶贫工作队产业化扶贫的一项成果。目前,养殖场解决了村里40多人就业,每人每月保底工资1850元。“明年,母猪开始产崽之后,还有绩效工资,每人每月可拿到3500多元。另外,养殖场每年交给村里10万多元场地的租金和土地流转费。”陈一清说。
一个项目,让湖口村一举摘掉戴了多年的“穷帽”,这正是睢宁开展产业化扶贫的一个缩影。
对于经济大省江苏来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加快苏北发展,是最重要的战略任务。目前,江苏省委驻睢宁扶贫工作队共有16人。人派来了,钱拿来了,扶贫工作怎么开展?如果采取“撒胡椒面”的方式,很可能出现“给贫困户送两只种羊,年底杀了做年夜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关键是要增强村集体和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江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说,“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原则,帮助村里培植和做大产业,实行产业化扶贫,这样,扶贫的成果才能持续。”
截至目前,本届扶贫工作队引进和实施的项目达到51个,包括设施种植、规模养殖、工业厂房、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等民生项目,工作队直接投资17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4000万元。
老板省资金,乡镇得税金,村里得租金,农民得薪金
在邱集镇大社村,一片规划整齐的标准厂房为村里增色不少,这是一个小型的工业集中区,目前已有一家服装厂和一家打火机厂入驻。
省农委派出的驻村指导员张宗军介绍,所有厂房以及附属设施等,均由省委扶贫工作队投资,两家企业分别按照200人和400人的规模招工,职工平均月工资分别达到1500元和1200元,同时,每年分别给村里缴纳9万元和11万元租金。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产权归省委扶贫工作队和县扶贫办所有,使用权归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老板省资金,乡镇得税金,村里得租金,农民得薪金。”扶贫工作队常务副队长何正东说。
厘清扶贫开发资产的归属,这是睢宁产业化扶贫作出的探索。
去年7月,省扶贫工作队与睢宁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研究出台扶贫开发资产管理办法,对扶贫开发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基本收益权都作了明确规定。
“不仅保证扶贫资产不流失,更重要的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有限的扶贫资金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扶贫工作队副队长石健峰说。
大社村成立了扶贫互助合作社,每户最多可以从这笔互助基金中借款1万元,用于发展种植和养殖等产业。
产业发展了,村里有钱了,老百姓的口袋也渐渐鼓起来了,这些都是看得到的变化。而重要的是看不到的变化。“现在村两委更有威信了,村干部说话也更管用了,农民的向心力更强了,心气更高了。”大社村村支书高方彬说。
他说,以前村里召集村民开会,左请不来,右请也不到,会议室常常稀稀拉拉。现在,一说开会,一下子能到几百人,会议室根本坐不下。前一阵,大社村组织部分村民到安徽凤阳小岗村参观。回来的路上,大伙儿信心满满:“我们好好干,也能赶上他们!”
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留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夏县长您好!在这次的徐州市创业富民推进会上,咱们的大棚被评为示范点……”前几天,魏集镇大学生村官王磊给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夏小江发来一条短信。
王磊说的大棚,是扶贫工作队去年投资120万元,建设的21座日光能温室大棚。大棚建起来了,谁来教农民种植技术?工作队看中了镇里的大学生村官,先把他们培养起来,然后由他们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最后帮着农民赚,这样,这些大学生村官就成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目前,王磊和其他4名大学生村官各承包了一个大棚,与村里10个承包大棚的贫困农户实行结对帮扶。去年10月份开始种植,一茬黄瓜每个棚就赚了近两万元,之后又接着种豆角,每个棚的收益又是1.5万元。这下,村民们坐不住了,他们纷纷要求承包大棚。
“产业化扶贫,其实质就是在组织实施好扶贫项目的基础上,让农民和市场对接。因此,扶贫队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一手抓项目落实到位,一手在农民和市场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贫困农民持续受益增收。”江苏省农委副主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徐惠中说。
在王集镇田河村,有100多个日光能蔬菜大棚,是以前一个外地的承包人建的,经营不善,承包人撤出,但本村农民也不愿承包,大棚基本闲置了。扶贫工作队牵线搭桥,引进了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我们一开始也很犹豫,毕竟需要投入一大笔资金,而且还有风险。扶贫工作队给了10万元启动资金,这给了我们信心。”润果公司负责人蔡金陵说。
润果公司做了6个示范棚,一茬下来,每个棚受益4万元左右。现在,全村180多个大棚,每个大棚的年均收益都在4.8万元以上,有一些大棚甚至超过7万元。一个大棚,就让一个贫困户脱了贫。
经历了市场洗礼的农民,对于市场经济的理解也更深了。“这其实也是产业化扶贫的一个重要成果。同时,也为我县打造全省日光能温室大棚第一县,实现农民不离土不离乡、一户一棚奔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睢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赵李说。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