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区域发展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武汉郑州等57城掀起临空…
奉新工业转型产业升级形…
川西北地区怎样发展沟谷…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区域…
中国需要多少“国际化大…
底特律破产带给中国城市…
中国部分地区城市化率倒…
路域经济:带动区域经济…
全国区域发展与产业升级…
城镇化效率问题探因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三中全会前瞻:中国三大新经济支撑带出炉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大公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0-21 19:54:17
总理亲自挂帅

力促资源城市转型优化

东北振兴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至今已历十年,已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

78,国务院作出决定,对“振兴东北”领导小组和“西部开发”组成人员作出调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担任小组组长,组内成员也大多由各部委领导组成。

 

延续配置凸显重视

公开资料显示,200312月“振兴东北”小组成立,首任小组组长为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十七大之后,200812月,国务院对该小组的组成人员进行调整,组长保持一正一副的配置,组长仍为温家宝,副组长更换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并成为唯一副组长。此次李克强接任组长,表明东北振兴仍是未来发展重点。

“这关系到区域的协调平衡发展,总理担任小组组长,说明对这个工作非常重视。”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认为,从此次人事调整方面看,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仍是目前区域发展中很重要的工作,也是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领域。

717,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印发2012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进展情况和201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对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2013年工作作出部署。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司长周建平表示,接下来的十年,振兴老工业基地将由前期以东北地区为主向巩固深化东北、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变,其重点也更多地落在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环节上。

在《通知》中,发改委称,东北老工业基地今后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大力支持资源型城市及独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后发改委除在机场、铁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东北地区发展进行支持外,还将推进东北地区火电行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研究解决东北风电并网及消纳问题,研究支持分散式能源建设,推动大连液化天然气工程项目实现竣工投产。

此外,《通知》还表示,将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资源型城市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就在7月初,财政部下拨了2013年中央对地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的资金,其中东北三省所获得的支持最多,占总数的31%,成为资源枯竭城市的重点扶持对象。

 

落子长江中游

以线带面”全流域发展“

中部勃兴

中部沿长江区域,李克强一直非常重视。十八大后的首次外出调研,其便选择了位于长江中游的江西九江和湖北恩施。他说,“很多发达国家都是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再沿内河而上。中部地区、长江流域是缩小区域差距的突破之地,就像下围棋,既要抢金角银边,又要在中间谋势布局。”他强调,打好“中”字牌对改革中的中国至关重要,意义非凡。

李克强称,打好“中”字牌,可更好地发挥长江带来的巨大交通便利,让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经济走上一个新台阶,甚至跻身国内经济第一梯队,并将对中部广大腹地产生更大的辐射作用,进一步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巨大差距。这张“中”字牌所涉范围不仅是湖北、湖南和江西,还包括了安徽、江苏和四川,共同构成了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的中下游广大腹地。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表示,从过去30年国家经济发展来说,尽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但对中部腹地的辐射作用毕竟有限。现在打出这张“中”字牌,让长江流域与京广高铁的纵向辐射以及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角的巨大推力交互作用,可以更快地扩大内需市场、做大做强中部地区,具有战略意义。他并认为,中部地区未来会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区。“区位交通的便利、内部市场的强大,还有幅员条件都能成为支撑中部的条件。”

如何才能打好这张“中”字牌?李克强提出,要建立长江中游中部城市集群,发挥整个沿江城市的优势。同时,允许中部地区先行先试。他表示,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同时,中部地区也应该从自身出发,主动扩大开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wudan    责任编辑:wudan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15 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