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大湄公河为核心的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国际次区域合作、以中亚为核心的面向中亚的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和以图们江为核心的面向东北亚的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三大格局。这三大国际次区域合作区域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在陆域边境地区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陆域边境地区融入国际经济大格局的最前沿。推进我国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对于深入推进我国对外开放、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我国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意义重大
1、拓展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以沿海为前沿,沿长江、陇海兰新等为主要轴线向内陆延伸的对外开放格局。通过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并且以对外开放推进了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系列改革。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与世界的经贸联系更为密切,对外开放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开放程度不断深化。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又以FTA(自贸协定)谈判为契机,通过双边和多边的自贸区协议谈判,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
通过一系列的对外开放政策,我国与周边毗邻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国际区域合作新局面。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沿海地区为主,以大湄公河为核心的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国际次区域合作、以中亚为核心的面向中亚的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和以图们江为核心的面向东北亚的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为重要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其中,我国国际次区域合作围绕我国陆域边境的重要城市、沿陆域边境地区的重要通道(水路、陆路、管道等)展开,成为我国继沿海开放以后在沿边领域推进对外开放的重要切入点,并成为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合作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迅速拉开了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为了逐步解决我国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国家逐步形成了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战略,这就是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进一步明确,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将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区域发展方面的重要战略。
我国开展国际次区域合作的陆域边境地区,从全国大的经济格局来看,属于偏远、落后地区,但又是陆域边境地区中发展较好的地区,同时,大部分还是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我国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发展,对于在我国陆域边境地区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缓解区域发展差距过大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我国国际次区域合作地区包括了全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等不同类型,其中既有今后需要重点发展的城市化地区,也有需要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推进我国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发展,对于探索落后地区如何通过“内聚外迁”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我国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发展,是在实践中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具体举措,对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形成多元化的能源通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不断提高。尽管我国正在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但是能源需求在短期内仍然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能源对外高依存度的状况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目前,我国的能源通道相对单一,再加上我国的能源储备能力较弱,一旦受到干扰,将会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积极拓展我国的能源通道建设,形成多元化的能源通道,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现实需求。
我国三大国际次区域合作区也是我国在东北、东南和西部地区开拓国际能源通道的重点区域,这些区域可以通过管道、陆路、水路等多种方式为我国提供能源供应,对促进我国能源通道的多元化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将会产生重要的支撑作用。
4、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我国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地处边境,是我国少数民族集聚区,与毗邻国家的民族之间具有地相邻、俗相近的特点,长期以来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和相对密切的经贸往来。
促进我国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发展,与毗邻国家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俗文化等相关领域积极开展合作,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将进一步促进国际次区域内各国加强互信、深化合作,为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促进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如能依托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内发展基础好的重点开发区域,发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各自的比较优势,则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将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内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或经济优势,促进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区自身的快速发展。
建议这样做
集中有限资源,实施重点突破。我国边境线很长,不同区域段的边境线自然条件相差很大,其中既有自然条件相对较好、适宜产业发展和开展贸易的区域,也有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不适宜发展经济的区域。
在我国推进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不可能全面开花,而是要集中有限资源,根据我国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实际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在边疆重点地区构建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实施重点突破。
从我国推进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和未来的发展潜力看,要重点推进大湄公河国际次区域、图们江国际次区域、中亚国际次区域等重点区域的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围绕上述重点区域,建设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平台,不断完善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促进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又好又快发展。
1、以FTA或跨境经济合作区为依托,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
目前,我国在积极推进以双边或多边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已经和周边部分相关国家开展了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或签署工作,比如,我国在2010年就与东盟十国全面建成了自由贸易区。通过自贸区建设,我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相互投资不断增加。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与周边部分国家或地区还有一部分没有建成自由贸易区,但是大部分地区都建有跨境经济合作区。
在推进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中,要以FTA或跨境经济合作区为依托,发挥FTA或跨境经济合作区在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我国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外部环境,不断消除各种影响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壁垒,包括行政壁垒、技术壁垒、关税壁垒等,畅通国际次区域合作通道,发挥国际次区域合作外通内联的作用,将其建设成为我国对外经贸合作的门户和桥头堡。
2、依托重点城市和区域,打造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增长极。
在推进次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要加快培育次区域增长极,促进主要依托区域的发展壮大,围绕中心城市,加快节点城市和前沿城市发展,不断优化次区域发展格局。依托重要省会城市,加快建设大型次区域增长极,将其建设成为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并逐步将其打造成推进国际次区域合作的总部。
建议以昆明、南宁、长春、沈阳、哈尔滨、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开放性国际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分别建设面向国际次区域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形成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人才交往、信息交往、产业合作、交通物流的枢纽,抢占国际次区域经济发展的先机。依托上述省会城市,发挥大型国际次区域增长极在推进次区域合作中的引领作用,尤其是在金融合作、文化合作、政府合作、产业合作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在我国沿边建设一批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从而以国内发展推动跨国合作,以对外开放引领国内发展。
3、互利共赢,积极推进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
开展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不是“零和博弈”,而是通过“1+1>2”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进一步强化国际次区域内政治外交与经济外交的协调配合,推进政府间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拓展政府间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深度和广度,完善战略对话、经贸联委会等机制化合作平台,深化多边或双边经贸合作。
——充分发挥世行、亚行等国际机构在推进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中推动人和中介人的作用,尤其是在东南亚和南亚、中亚、东北亚等地区,在重点领域合作方面发挥亚行或世行的咨询人和推进人的作用。
——进一步简化国际次区域内对外经贸人员出入境的审核程序,争取与相关国家达成互免签证协议。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文化娱乐、人才培养等领域,探索灵活的合作机制。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名词解释
次区域经济合作
次区域经济合作是相对于区域经济合作而言的,指若干国家和地区接壤地区之间的跨国界的自然人或法人,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在生产领域内,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而开展的较长时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其实质就是生产要素在“次区域”这个地缘范围内趋向自由化的流动,从而带来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相应提高,主要表现为在这个地缘范围内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