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背景
近两年,区域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地方政府不仅拼命争夺资金和项目,争夺人才和央企的落户,而且开始争夺国家政策和国家战略。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近两年区域规划和政策遍地开花,有20多个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方政府对行政资本的追逐可用“疯狂”二字形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政府“有形之手”对区域发展已经介入过多,这样的后果便是各地严重同质化的产业结构:比如普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解决产业趋同问题的关键是,政府不应过多干预产业发展,而应更多地做好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工作。
区域竞争:由县到省,全面升级
当前我国区域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最基层的县域竞争,到市域、省域竞争都很激烈。当前区域竞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各地主要在哪些领域展开争夺?
陈耀:最近区域竞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省际经济的竞争,过去往往是省内各自竞争,而现在各省整体包装在全国亮相的意识越来越明显。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旅游风光广告,过去都是省内某个景点单独做宣传,如今山东、河北等地,已经把各自的景点打包一个整体在央视上宣传。尽管从县到省,各层次竞争都很厉害,但是明显看出,各省的整体意识越来越强。
陈秀山:是的。当前,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区域环境的综合实力上。我们看到,地方政府都在围绕中央政府的意图和导向进行产业布局,积极争取纳入国家战略。
不过,现在密集地批复这么多纳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其政策效应是呈递减趋势的,因为中央政府掌握的资源是既定的,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力也是既定的,各种各样的战略规划过多,必然会分散注意力,轰动效应也会逐渐消失。当然,对这些区域的长期发展是有导向作用的。
陈耀:区域间竞争的核心,从大的方面看,是争国家政策,甚至是国家战略,而实际是在争资金和项目布局。因为有了项目就会有政策倾斜。如前些年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每年都有十大项目,这十大项目在西部地区内部争夺很厉害。
裴钰:目前,区域竞争有一个特点,受到新经济概念的驱动,各地高度重视新型优势产业,比如舟山突出滨海旅游,东莞突出发展港口运输和滨海旅游,其核心是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但其归宿依然是项目、资源和资金的激烈博弈。新的概念、旧的路径,对此,我们不可盲目乐观。
赵华文:当前,不仅省域之间竞争激烈,在各个省内也出现了无序竞争的问题。比如,吉林省内就有8个不同类型的开发区,8个开发区都是各干各的,无序竞争,没有整体观念。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没有得到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的快速发展。实际上是体制的问题,谁来管?谁都管。开会的时候都能达成一致意见,但在具体推进实施的过程中,又是另一回事。
陈秀山:应该注意到,围绕国家政策倾斜和资源的争夺,出现了一些新的苗头。地方政府直接跟央企对接获取资源和动力,各地方政府和各大央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是一种新动向。
陈耀:确实,当前与央企的合作争夺也是区域竞争的焦点,以往各省都有一个与央企大集团合作的项目,靠央企的大项目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央企一直是各地区争夺的重点。而现在,央企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某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起来后,过去是地方政府求央企,如今央企也不得不低下身段,向该地方政府要资源,地位发生了变化。
而新一轮的区域争夺,在“十二五”规划国家鼓励七大新兴产业上,几乎全部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这几大领域进行。因为这些领域的争夺,可以让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陈秀山:实际上,区域之间围绕产业进行资源争夺早已有之,也存在一些重复建设的问题。比如之前,中东西部地区为了引进外资的争夺。目前更是围绕新兴产业而展开资源的争夺,特别是针对国家给予的扶持政策、优惠政策的争夺。
姜雪梅:在当前情况下,实际上创造健康均衡发展的房地产市场环境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在生产要素可移动的全球竞争的背景下,人才和自然环境是核心竞争力。宜居的城市才能吸引人才。宜居城市,不仅环境适宜,而且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并且房价也是可承受的。目前,我国部分城市的高房价已经成了吸引人才的阻力。高房价、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不仅阻碍高端人才的流入,也促使中、低端人才的流失。那些房价不高的城市,不要感叹房价低,应保持原有的房地产市场秩序、防止投资、投机的炒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护环境,创造宜居环境。这将是这些城市的后发优势,不仅将来能吸引人才,而且能提升区域的竞争力。
产业趋同:规划雷同、GDP考核导向依然
在激烈的区域竞争背景下,各地产业同质化竞争也越来越严重。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背后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张乃剑:当前区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区域经济规划的趋同化和产业布局的趋同化。
对比各个省区市的“十二五”规划,我发现,现在的情况是县里抄市里的,市里抄省里的,省里抄中央的,这必然带来产业布局的趋同化。产业布局趋同化又带来了两个恶果:一是各地普遍上新兴产业、上高科技产业,二是大家都喊跨越式发展,大手笔的规划、大手笔的运作、跨越式的发展。
彭真怀: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两年我看到全国31个省区市、15个副省级城市的“十二五”规划,以及他们的政府工作报告,我发现他们的产业发展思路大都是一样的,所批准的产业规划同质化严重,没有什么区别。我们这样一个国家,用这种方式去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显然是太单一了。这样的产业格局必是恶性竞争的格局。
陈秀山:过去区域围绕产业发展的多是一些传统产业,导致产能过剩,产业趋同很明显,现在地方围绕新兴产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规划和建设,一些地方需要认清这种形势,避免出现重复建设。
易鹏:当前产业趋同现象比较严重,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没有科学发展的考核体系。目前我国对第三产业的统计都还存在很难精确的问题,更别说科学发展观一系列完整的考核体制了。在这个背景下,没有一个标准方案来考核一个地区的科学发展,那么自然这个地区就会继续看重GDP这些数据,北京也不例外。
第二,中国的诸侯经济有着更大的土壤。目前出台了20多个面向各地方的国家战略,其实也是向地方利益、诸侯经济妥协的一个表现。诸侯经济做大必然会更大化地追求本区域内的利益最大化。
第三,目前各省市的经济总量都快速做大。比如说河北经济总量就上了两万亿元,北京也有13000多亿元。中国有很多省的经济总量,如果参与国家排名都在全世界前50名以内。地方经济总量大了以后,也加剧了对自身区域内经济利益追求的底气和资源调配能力。
丁晓宇:当前,我们的领导干部,缺乏战略眼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城市修修补补,像个拉链一样,我去法国看到四百年前的下水道现在还在使用。发展区域经济,如果战略规划不好,往往会劳民伤财。
产业格局:应由市场主导
刚才我们探讨了各地产业同质化竞争的表现形式和原因。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张乃剑:我的建议有两个,一是区域经济规划要有坐标点,二是产业布局要有突破点。一个地方在制订经济规划时需要弄清楚自己的坐标点在哪里,以及什么是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一个四川的山区县,在规划里面也要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生物产业,我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各地应老老实实利用自身特色资源发展地方的特色经济。
陈秀山:无论是产业之间的竞争还是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它都是市场行为和市场竞争的结果。尽管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和竞争力密切相关,但是地方政府也不能代替市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不能替市场和企业做选择。现在很多地方,甚至县级政府都提出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多少产业链,最后真正实现的并不多,因为违反了市场的基本规律,企业会做出自己的决策,市场会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应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建设和服务平台构建上,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张乃剑:大家都知道,我们区域经济发展是两只手在推动,一只是政府有形的手,一只是市场无形的手。但现在一个不妙的情况是,主要是政府有形的手进行引导。有形的手还有个概念叫做行政资本投入,大家都在追逐行政资本的投入。表现之一就是现在大家都在追求央企的投入,因为央企现在是垄断企业,它的发展动力在于垄断,在于国家行政资本的投入;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大量建设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区等,县级开发区、市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这也涉及到行政资本的投入,大家都在追逐行政资本的投入。
高国力:区域竞争下的产业格局,首先要对政府在产业发展规划中的作用有界定。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对区域发展进行包办或过分干预,如很多地方产业规划都做得非常详细,从发展什么行业、达到多大规模,多少产值,都要写得一清二楚。而这恰恰有悖于地方发展的实际,也有悖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
真正的产业发展,除了特殊产业或行业需要政府规划外,其他都应留给市场、企业家去做。政府该做的是“逆规划”,统观全局,考虑哪些行业由于耗水、耗电、占地不能发展或无法发挥比较优势,把某一地区不能发展的产业列出,把具体发展什么交给市场。
其次,产业格局要界定垄断和竞争性行业合理的发展路径。很多行业,特别是制造业,其实有很强的区域辐射半径,如果钢铁、能源、化工等产业,一个县有,旁边的县也有,明显就会出现恶性竞争、重复建设,后果是对资源和环境的极大浪费和破坏。对于垄断性行业,政府要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布局,着眼于区域发展的全局。而对那些竞争性行业,诸如轻工、食品、纺织等领域,则应鼓励竞争,适当的竞争能够促进行业技术的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最后,区域竞争下的产业格局要梳理好产业和企业的关系。现在很多地方有产业没企业,如纺织业,没有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而有些地方是有企业没有产业,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区域产业体系应有不止一条产业链,应该横纵交织形成产业集群,一旦某个链条断掉或不景气,区域产业还将有一定的竞争力,以此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
刘彦平:现在我们做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各个相关部门的领导常常想的都是我们要不要这个产业,这个产业要达到哪一个层级,要和哪个大企业、央企谈判?其实应该更多考虑市场的实际需要、公众的服务需求和社会公正的需求。产业规划要考虑经济增长,更要考虑与产业发展外部性相关的民生保障、公民权利的保障和环境保护等等。所以,产业规划应该是基于专业分析、专业判断的公共服务规划。
话题参与专家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 张乃剑
国家发改委国地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高国力
中国城市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丁晓宇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刘彦平
文化旅游学者、区域观察员裴钰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博士 姜雪梅
北京大学人力资本研究所研究员、区域观察员 易鹏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赵华文
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 彭真怀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 陈耀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陈秀山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启动的“区域经济系列沙龙”首期话题“区域竞争格局下的产业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