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泽慧中心 >> 城乡研究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山乡播耘(报告文学 200…
加快莲花镇旅游业发展的…
国内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走向2010年的莲花镇经济…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促进“一村一品”向“一村一业”“多村一业”发展模式转变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121 更新时间:2010-2-28 0:09:10

最近,全国掀起新农村建设新高潮,围绕着新农村建设方针,各地采取不同建设途径。莲花镇作为厦门市典型的山区镇,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一村一品”是新农村建设主要内容之一,先后涌现出一批在当地耳熟能详的名字“白交祠地瓜干”、“后埔生姜”、“蔗内米粉”、“军营铁观音”等。确实这些特色农产品开发将增加当地农户收入,提高农户从事农业种植的积极性。为了更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本文将就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几点莲花镇“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以供政府决策参考: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一村一品?”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最早见于日本战后初期直至七八十年代的新村建设,当时称为“一町一品”,这里的“町”跟中国的村差不多一个级别的行政建制,这种模式的主导力量是地方政府,它负责农产品规划、组织种植和营销,经常举办各类农产品展览会、品牌推广等,地方政府官员扮演着企业家角色,农户类似员工,由于组织化强,经营思路新,不少农产品能够远销海内外。到了80年末直至90年初期,中国的苏南地区发展模式也曾经流行“一村一品”,但这种发展模式有别于日本的地方在于兴起乡镇工业化,由于受到产权不清晰、宏观经济波动等多因素影响,这种模式到了90年末期几乎破产衰亡,现已推出历史舞台。到了21世纪初期,更确切地讲,近几年又开始兴起“一村一品”发展模式,与上一轮不同,这一轮的发展注重农产品开发、农民致富和新村建设相结合,无论质量和规模都有突破。

第二个问题,“莲花有必要发展‘一村一品’么?”。不可否认,时下莲花镇上下都在下功夫规划做大作强“一村一品”文章,这一设想的好坏暂时不讨论,在此,先谈莲花发展“一村一品”的几个核心问题:首先,判断“一村一品”是市场力量主导还是政府主导。从调研分析,莲花镇“一村一品”多数是在市场力量主导下经历激烈竞争之后生存下来。其次,莲花镇“一村一品”与自然环境要素密切有关。调研表明,莲花镇农产品生长跟当地的气候、土质有关,这是在厦门市其他地方难以获取的天然条件。最后,莲花镇“一村一品”为何至今没有形成规模?考察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莲花镇长期实施的集体所有制土地所有权,阻碍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发生,于是难以形成大户经营;二是莲花镇缺乏农业企业家,大部分人难以走出“种地不赚钱”的误区,并且莲花镇农村精英力量绝大部分已外流出山。

因此,研究的结论是,目前莲花镇政府“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是好的,但工作重点不是鼓励农户种植或者补贴农户,而是需要选择一批农业企业家或者规模种植园加以扶持、培育,鼓励农户土地流转,土地向农业企业家和种植大户集中,农民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领取工资和各类保险,农业企业家或者种植大户承担经营风险和创新主体。因此,我们认为,莲花镇有必要发展“一村一品”,但是发展途径的选择需要慎重。

第三个问题,“莲花镇‘一村一品’何时转化为‘一村一业’或‘多村一业’?”

“一村一品”和“一村一业”仅一字之差,但发展内涵和途径相差不小,“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更多依靠单纯农产品或者农产品初加工后销售,生产经营模式比较传统,技术要求并不高;相比之下,“一村一业”是从产业发展的思路细化农产品种植、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分工环节和拓展观光、会展、文化创意等与农业关联性强的产业链,属于“一村一品”发展的更高阶段。从莲花镇现状分析,发展“一村一业”或者“多村一业”的条件初步具备,市场需求旺盛,土地流转顺畅,农村精英阶层开始出现等,政府还需做好的工作包括:一是研究、编制莲花镇“一村一业”的发展规划,重点将农业、休闲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食品加工业、物流仓储业结合起来统筹规划。二是理顺土地流转利益关系,鼓励流转期限适当延长。目前农户之间流转多数采用1-3年期,如果可能,鼓励农户流转期限延长至5年期限。三是为当地农业企业或者种植大户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包括农业政策贷款、农业技术补贴等。

文章录入:zehui    责任编辑:zehui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