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评述
叶素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430074)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教育部对新时期大学生提出的一项素质重要要求,是考察大学生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提高学生择业、就业和创业能力,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越来越强,参与人数也越来越多,各高校、政府、企业也逐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已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为此,本人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分析国内典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希望借此能够为“国内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思路。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评述
(一)高校创办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如今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的社会实践形式一般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在组织形式上,一般采取集中组队与自主申请相结合;在内容上,将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科技创新相结合。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学生社会实践的关键性,逐步寻求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合作,联合创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有的学校还建立起固定的“服务站”,鼓励学生参与更多实践活动。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程序是:确定实践地点→组建团队→做出实践计划→申报立项→项目审批→动员培训→出征仪式→开展实践→实践宣传→活动总结(后期结果分析)→成果推广工作。具体见下面案例:
2006年暑假安徽农业大学为充分发挥其学校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人特长,举办了以“三下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紧扣活动主题,采取点面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点上,校集中组织了一支全国暑期“三下乡”重点服务团队(18人)——“大学生新农村建设宣讲和科技支农服务团”,由教授专家带队;在面上,各
学院各学生社团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以生产实习、教学实习为依托,结合各自实际,组建
了 “三下乡”服务小分队,并在活动之后完成一批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
此次活动的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创新性,并且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以图片、展板、海报、宣传单、宣讲会等形式向农民介绍国家政策;设立咨询台、田间指导、科技讲座、科技支农,帮助解决农民生产实际难题;利用小型座谈、报告会交流法律知识,培养农民维权意识;深入田间、地头、农舍、学校、企业,以问卷、采访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社会调查。
除此,有些高校还通过与政府、企业、旅游景区,甚至港澳台的高校等联合的方式,建立起各类合作项目,促进大学生实践的发展。
就优点而言,首先,该校善于利用学科特点,发挥专业优势,既解决一些实际的难题,又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其次,由老师进行培养指导,取得群众的大力支持与参与。把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勤工助学、毕业实习、就业择业、自主创业等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再次,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完善的评优奖励制度。最后,本次社会实践注重宣传力度,扩大高校影响力等。不足之处在于活动的遍及力还不够,活动经费不稳定,大部分学生未能参与实践。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抱着应付的心态。
(二)NGO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国内许多NGO组织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爱德基金会、西部之窗、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凤凰环保等,包括一些国际知名的NGO组织如惠黎、福特基金会、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等都为中国的大学生提供不少实践岗位,比如支农支教、志愿者服务宣传等。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定期培训、上岗实习实践等各种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对社会认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如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近两年举办的“青年发展项目”,通过招募大学生参与实习,在农村发展实践中实现国际发展理论的本土化。此活动程序包括:面试筛选招募→理论培训→短期实习→选题及准备→实施计划→成果展示、项目总结等。此项目实施的核心是实践理论的有机结合,10-15天的集中培训后,实习生将深入实践,在实践与理论的交叉学习中,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并通过项目中期的交流分享会,进行总结、梳理与提升。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尽可能全面、系统的接受培训,了解组织理论、方法的基本框架及基本思路;并且能够达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此外学生有更大的自行选择空间,利用学生的兴趣导向,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并且通过深入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但不可忽视的地方是:由于许多国内的NGO组织目前发展不够成熟,尤其是一些民间草根组织,往往给大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有限,甚至实践活动很难得到承认,这点还有待社会共识的提高。
(三)政府创办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模式
最近今年,政府也改变以往与大学链接不紧的状况,逐渐强调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并且充分发挥其优势及影响力,推动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展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方政府也广泛地采取行动,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对于优秀的实践团队和实践个人给予一定的鼓励。政府除了直接为大学生提供部分实践岗位外,更侧重于与高校签订一些地方合作项目(往往是一些中西部地区政府),或与高校联合创办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如北京上海等较教育发达地区)。政府主要在于提供协助与资金上的扶持,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等。这种实践基地多数由地方政府专人协助管理,假期负责接待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如北大•白银社会实践基地、威海与清华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等,都由地方政府接收大学生实践团队,分赴实习企事业单位,接触探讨实践课题等,力图为地方注入新的后备力量。
对于这种类型实践基地而言,其好处在于基地比较稳定,资金压力较少,社会影响面大,工作开展可能比较顺畅。存在问题是,全国各地教育发育程度不同,教育发育程度高的地区较发育程度低的地区,政府对大学生重视的程度不一,发挥作用也有差距;此外大多数政府更注重与极少部分著名高校联合,大多数高校并不在政府的选择联合范围之内。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也比较狭窄,多数为支农、支教,时常要服从当地政府的意志,缺乏独立性。
(四)企业创办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利用假期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形式,也适合于企业挑选后备人才。通过定期接纳大学生,开展带薪顶岗实习、实行“订单培养”、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比如,浙江移动客服中心在公司自2004年来就开始举办“关心大学生成长”社会主题活动,提供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的机会,更以"授之以渔"的指导方式,帮助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竞业能力,逐步将浙江移动客服中心建设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其中不少同学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浙江移动深厚企业文化的影响,在实践结束后要求留下正式工作,经过遴选,已有100余同学踏上全职工作岗位。现在还一批企业形成了“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的优秀加盟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习的机会。
这类型的社会实践模式优点在于,大学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了解企业实际相关运作程序,近距离接触企业,还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于贫困学生来说,无疑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但是我们也从中看到一点,现在企业创办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有些企业只是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学生实践的重要性,甚至把学生实习当成是企业的包袱,因此拒绝大学生社会实践,这方面还需要社会的意识的进一步提高。此外,部分企业把大学生实践当成廉价劳工,缺乏人文关怀,有悖于大学生实践的初衷。
三、对国内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启示
第一,广泛参与性。力争达到:学生全面参与,社会积极参与。高校加大力度协助指引性生参与社会实践,确保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社会各界也要重新认识大学生实践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把关注大学生成长及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政府应该将协助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项义务制度化;企业也可以通过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强化社会形象,同时培养企业人才。
第二,正确指引性。近年来,虽然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视力度加强,但是很多学生个人对社会实践的认识程度还不够,甚至将实践看成了一种压力,造成部分形式主义。高校自身要明确大生生实践的定位,进一步对学生社会实践进行正确地引导及监督,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
第三,联合性及稳定性。力求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加强联合力度,建立完善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学校政府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实践管理委员会,专门管理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设立目标明确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确切落实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更好实践效果
第四,尽量与专业相结合。力求学生参与更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另一方面,参与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可以取得更好的实践成果,提高学生积极性。
第五,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把科技兴村,农村信息网络、农村教育等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大学生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培养大学生的服务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第六,后期成果推广。在实践结束后期举行成果展示,进行经验成果交流,让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更多能力的提高,同时尝试将大学生实践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进而带动地方与学校进行多方位合作。
本案例相关资料主要来自中共安徽农业大学委员会《安徽农业大学2006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