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学者观点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共享”:长三角世界级…
陈锡文:目前的城镇化路…
周其仁:中国的城市化水…
李建平:经济综合竞争力…
卢锋:克鲁格曼的中国预…
马林靖 周立群:快速城市…
成渝经济区:定位战略新…
发改委官员:2012中国经…
刘勇:“中国模式”值得…
余淼杰: 全要素生产率高…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吴敬琏:发展转型成败系于改革进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0-13 20:28:28

经济学家吴敬琏与媒体人马国川讨论关于金融危机和国内发展转型问题时指出,转型成败,在此一举。中国整体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政府自身。改革必须划清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必须把直接控制经济的全能型政府改造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以下文字是和讯网节选自《读书》杂志的相关内容:

 

国内储蓄与消费失衡严重

马国川(以下简称马):要解决内部失衡的问题,就需了解其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那么,中国经济内部失衡的原因是什么?

吴敬琏(以下简称吴):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次是在现行体制下财富过多地集中在政府和国企手里。

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是靠投资拉动的,资本对劳动(包括专业人员的劳动)的比率愈来愈高。由于收入分配的结构是由各种生产因素对产出贡献份额决定的,生产要素的这种结构,使收入分配也向资本所有者倾斜。在现行体制下,资本的所有者主要是国家和国企,然后是其他的富裕人群。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收人的份额历来较低。上世纪八十年代约占国民收人总额的三分之二;到二十一世纪初,已经下跌到略多于50%。与之相呼应,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也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居民消费约占GDP45%(世界平均水平约为60% ,到二〇〇七年已降到36%。于是,储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变得愈来愈严重。

消费率过低、劳动者收人占比下降和最终需求不足,不但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缺乏内在动力,而且造成了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困扰中国多年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马:其实,历史上西方国家也曾经面临类似的问题。西方国家早期的增长模式也是主要靠资本积累,结果导致最终需求不断萎缩,劳动者收人相对地甚至绝对地下降。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甚至使资本主义的生存“面临危机”。马克思正是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的结论。西方国家是怎么走出困境的呢?

吴:据经济史家的研究,西方国家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开始了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资本投人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的模式转换。这一转型在从卜九世纪八卜年代开始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中得到全面实现。由于现代经济增长依赖的是“基于科学的技术”,或称“人力资本”即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由此就产生了二个新的社会现象一一“白领工人”,或称“中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二战”结束以后,白领工人的人数超过了蓝领工人,这使得西方国家在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社会虽然仍有很多动荡,但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即使发生危机,也并不表现为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

 

“出口导向”政策不可持续

马:缓解储蓄率过高、消费不足问题的另一种办法,是学习“二战”结束以后不少东亚国家和地区采用过的“出口导向政策”,用出口需求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这是不是也是一种选项呢?

吴:是的。日本等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二战”结束以后的高速增长阶段也遇到过最终需求不足的问题。后来,它们采取了抑制进口、鼓励出口的“出口导向政策”,用净出口(出超)需求弥补国内需求不足,不但成功地缓解了内需不足的矛盾,而且以出口为动力推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高速成长,成就了所谓“东亚奇迹”。

问题在于,“出口导向”并不是一种可以长期支持经济稳定成长的政策。所有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的国家和地区在成功执行出口导向政策十年、二十年以后,都出现了外汇存底大增、货币因之超发和资产泡沫形成以及资产负债表杠杆化等问题,一旦遇到内部或外部冲击,就会酿成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危机,出现日本“失去二十年”一类问题。我在二〇〇八年的《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一书的增订版里专辟一章(“粗放增长模式的延续:出口导向战略”)来讨论这个问题,意在发出预警信号。不过,我国是否能够避免重蹈东亚一些国家的覆辙,看来还有待观察。

 

转变增长方式是根本出路

马:作为一个后起的国家,中国可以吸取西方国家和东亚国家的历史教训,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避免走弯路,这也是“后发优势”的一种体现吧。

吴:如果不能改变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国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增加投资,特别是政府的投资。这样,就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从二〇〇九和二〇一〇年的情形来看,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取得重大的成果。相反,还有某些恶化的趋势。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各界的严重关注。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来扭转这种状况。根本的途径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人力资本即有专业技术的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这部分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总量中的比重和他们的收人在国民收人中的比重,才能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中共“十六大”和“十七大”决定正确地指出,我国的收人分配方针,应当是“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人者比重”和“提高低收人者的收人水平”,以期更大程度地实现社会公正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显然,这样的分配方针只有在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

总之在我看来,中国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就是从大规模投入资源拉动的粗放增长模式转向靠技术进步、效率提高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根本扭转中国经济目前的被动局面,走向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文章录入:zhangtinglin    责任编辑:zhangtinglin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11 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