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覃成林,男,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广州 510632)。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遭受疫情影响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蒙受了经济、社会多方面的重大损失。中国经过艰苦的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在世界上率先复工复产,走在了经济恢复的前列。尽管如此,全国及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均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受疫情冲击,2020年一季度,全国GDP同比增速为-6.8%;在内地各省(区、市)中,湖北省的GDP同比增速为-39.2%,下降幅度惊人;天津、黑龙江、辽宁的GDP同比增速下降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9.5%、-8.3%、-7.7%;另有8个省市的GDP同比增速下降大于6%,6个省区的GDP同比增速下降大于或等于5%。此外,香港地区的GDP增速同比也下降了8.9%。由此可见,研判重大风险,提高应对重大风险冲击的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与决策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风险的特点及类型
根据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所遭受的几次重大风险的观察,我们对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风险做出如下界定:所谓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风险,是指对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产生严重干扰,导致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显著下降甚至结构性破坏的突发事件。
1.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风险的特点
这里,我们从系统分析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风险与区域经济“病”进行比较,以说明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风险的特点。
第一,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风险来源于区域经济系统之外,是外生的因素。区域经济“病”则是在区域经济系统运行中“原发”的,是其结构和功能变化导致的经济发展能力弱化或破坏,因此是内生的问题。第二,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风险具有突发性,而区域经济“病”则表现出渐进性,是逐渐积累并跨过一定阈值之后才发生的。因此,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风险常常是猝不及防的,而区域经济“病”则是不知不觉的。第三,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风险的短时冲击力和破坏力大,容易导致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出现“骤停”。如,新冠肺炎疫情迫使我国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按下“暂停键”,由此给区域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骤降,甚至出现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衰退,但多数情况下不会出现改变或终止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极端情况。而区域经济“病”的危害是长期的,是一种结构性破坏,往往导致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而难以自拔。如,一些欠发达区域深陷“贫困陷阱”,一些发达区域由繁荣走向萧条并被锁定在这个状态。第四,从来源地看,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风险多数是从区外、国外传入的,当然也有发生在本地的。区域经济“病”则完全是本地原发的。第五,从波及面看,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风险的波及面非常广,很多情况下各级各类区域都难以幸免。而区域经济“病”则是发生在特定的区域,对于其他区域并不具备“传染性”。
2.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风险的类型
根据属性,我们可以把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风险划分为经济风险与非经济风险两大类。
在经济风险方面,最常见的是金融危机,其次是贸易摩擦、贸易战。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近年来由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战等。此外,房地产泡沫、资本市场泡沫等也可以给区域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在非经济风险方面,最常见的是突发大规模疫情,其次是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如,2003年暴发的SARS疫情,2012年暴发的MERS疫情(中东呼吸综合征),2014年暴发的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特别是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等。地震、恶劣天气、洪水灾害等是常见的非经济风险。此外,战争是一种破坏力巨大的非经济风险。战争虽然不常见,但是在今天的世界上仍然在一些国家发生,给有关区域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害。值得注意的是,宗教冲突、民族矛盾、政治派别纷争等各种各样的社会动荡也是一种非经济风险。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世界一些国家发生的恐怖主义袭击给有关区域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风险多种多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应对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风险的策略
这里,我们不考虑各级各类区域在应对重大风险上的能力差异,仅从一般的角度讨论应对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风险的策略。观察我国应对各类经济风险和非经济风险的实践,参考有关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有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风险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防止生产力遭受大规模破坏
企业是区域经济的重要主体之一。当重大风险发生时,企业的正常生产必然遭受重大冲击而陷入经营困难,有的甚至会因此而破产倒闭。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及时出台救助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防止出现企业破产潮、倒闭潮,防止出现大规模的企业外迁。广大劳动者是区域经济的另一类重要主体。一旦发生重大风险,劳动者往往要承受收入下降、失业、财产损毁等经济损失,甚至生命损失。对此,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及时地采取稳就业、生活救济,保护生命安全等多种措施,尽力保护广大劳动者。
通过上述努力,为复工复产、恢复区域经济而保存实力。
2.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从已有的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和教训看,区域经济发展的韧性主要来自以下6个方面。
一是,在产业结构上处理好三次产业发展的关系,预防出现农业弱化、制造业空心化、经济过度服务化等偏向。预防在遭受重大风险时出现“手中无粮”“手中无物”等窘境。否则,不仅会缺乏抵御重大风险冲击的物质基础,更为严重的是,将导致社会的剧烈动荡。二是,在产业发展方式上处理好专业化发展与综合发展的关系,注意保持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预防产业过度专业化而致使区域经济脆弱,不堪重大风险的冲击。三是,在空间结构上处理好空间集聚与分散的关系,注意保持区域的协调发展。防止因少数经济集聚区在重大风险冲击下受损严重而导致有关区域甚至是整个国家丧失经济恢复能力。四是,在目标市场上处理好主要市场与次要市场、本地市场与区外市场、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关系,适度控制对单一市场、国际市场的依赖,预防因目标市场过于单一或者集中而缺乏应对重大风险冲击的回旋余地。五是,在生产技术上处理好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减少对引进技术的过度依赖。对于区域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尽量掌握相关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预防出现技术“卡脖子”现象。六是,在企业结构上处理好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大力培育企业集群,以群体力量抵御重大风险的冲击。同时,处理好本地企业与外来企业的关系,增强企业的根植性。
以上措施可以从多个方面保障区域经济发展在遭遇重大风险冲击时不至于“一触即溃”,总体上达到“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的效果。
3.增强经济发展竞争力
在一般情况下,当各级各类区域遭受同样的重大风险冲击时,经济发展竞争力强的区域可以借助产业链、供应链将承受的冲击传递或转移到其他区域,走在经济复苏的前列。应对区域经济重大风险冲击,从根本上看,每个区域都需要努力增强发展竞争力,可以根据条件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区域的首要任务,努力增大区域的经济实力。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一个区域应对重大外部冲击的重要资本。离开这一点,抵御重大风险冲击就成了“无米之炊”。第二,自觉调整区域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及时实现产业升级,不断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构建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抵御重大风险冲击时,占据有利的位置。第三,持续改善发展条件,增强长远发展能力。一方面,大力发展交通、信息、能源等现代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持续增加在教育、医疗、健康、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增大人力资源规模,提升劳动力素养。第四,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机制。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善于运用高技术和新技术,采用智慧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适度减少对人力的依赖,提高生产效率和抗外部干扰的能力。第五,坚持改革和对外开放,增强发展活力。改革是为了不断克服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对外开放是为了吸纳国外的优质要素和资源,扩大国外市场,拓展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经济发展经验,取长补短。我国近四十年来的发展已经反复证明,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法宝。
4.维护社会稳定
当遭受重大风险冲击时,一个区域经常会出现失业率上升,在岗人员实际收入下降甚至被迫休无薪假,部分家庭生活困难,贫困人口生存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同时,关于重大风险的各种假消息充斥民间舆论场,各种反政府和反国家的政治势力往往借机“浑水摸鱼”。因自利、自保而出现人身歧视、地域歧视、民族和种族歧视等。这些因素的叠加很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从而使区域“雪上加霜”。因此,维护社会稳定是战胜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风险冲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方面。
为了在遭受重大风险冲击时维护社会稳定,一个区域需要采取这些措施:一是,政府必须掌握舆论导向,及时向社会传递有关重大风险冲击及应对的信息,特别注意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和透明性,以消除假消息的影响,极大压制各种假消息的产生空间。二是,团结各方力量,凝聚人心,把社会的注意力集中到共同抵御重大风险冲击上来,树立战胜重大风险的信心。三是,加强对失业劳动力、困难人口和家庭的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四是,坚持依法依规办事,预防和惩治抵御重大风险中出现的乱作为及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五是,注重发挥基层社区、志愿者、有关社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
5.发挥制度优势
我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实践再一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抵御重大风险冲击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对于国家和各级各类区域而言,要善于发挥这种制度优势,使之转化为抵御重大风险的强大能量。
第一,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统筹运用国家和各区域所掌握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形成抵御重大风险的合力。这是战胜重大风险冲击的重要保障。第二,发挥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建立区域协同应对重大风险冲击的机制。坚持做好对口支援,完善和创新对口支援模式,积极培养短时期内控制重大风险扩散并最终战胜重大风险的能力。第三,注重发挥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闻媒体和其他事业单位的中坚作用,使之成为战胜重大风险的主力军和先锋。有效发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公检法队伍在应对重大风险中的独特作用。第四,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人民。把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抵御重大风险冲击的首要目标。通过保障人民的利益,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参与,汇集人民的智慧和贡献,形成战胜重大风险的磅礴力量。
6.提高防控能力
鉴于重大风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冲击是突发的,且产生的冲击是严重的,因此,国家和各级各类区域必须在平时注重提高应对重大风险的防控能力。
一是要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编制防控方案。目前,我国在应对重大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方面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预警机制和防控方案。但是,在经济类重大风险和国际贸易冲突、防止恐怖主义、战争等非经济类重大风险方面,亟待建立区域层面的预警机制和防控方案。此外,要根据新情况,不断完善预警机制和防控方案。定期进行演练,以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二是要大力培养应对重大风险的专业人才和专业队伍。提高政府部门应对重大风险的危机意识和组织领导能力。三是要做好应对重大风险的物资储备。必要的物资储备是战胜重大风险的重要保障。这些物资包括专业救援物资和人民生活物资。同时,要做好这些物资的调运和分配预案,以便能够有序高效地使用这些物资。四是要综合施策,精准施策。一方面,要针对重大风险采取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安全、军事等在内的一揽子措施,各类措施相互协同,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在重大风险发生后,要及时分析和判断,按遭受冲击的程度对区域、城市、社区、产业、企业、人群等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或者等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五是要化危为机,顺势而为。掌握重大风险冲击下化危为机的辩证思维,树立顺势而为的发展理念。在应对重大风险冲击的过程中,发现和利用好新的机遇,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如,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各种各样的“在线经济”蓬勃发展,同时,社会对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智慧生产和智慧生活增添了动力。因此,国家和各级各类区域就可以顺势而为,制定政策鼓励“在线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智慧生产和智慧生活方式,从而使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状态。
本文选自《区域经济评论》2020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