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学科发展 >> 学术评价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贺灿飞:中国开发区政策对…
刘云中:中国重要都市圈的…
盛广耀:中国城乡基础设施…
张长星:南北分化趋势下河…
田学斌 柳天恩:京津冀协…
高国力:推动适应高质量发…
杨丹辉:后疫情时期的“…
黄征学:着力构建防范区域…
王小广:有效化解我国区域…
李国平等:面向2030年的中…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演进、反思与趋势
作者:阿布都瓦… 文章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点击数:3581 更新时间:2020-5-16 18:53:38

作者简介:

阿布都瓦力·艾百,男,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博士后(乌鲁木齐 830012)。

吴碧波,男,内蒙古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副研究员,博士,博士后(呼和浩特 010070)。

玉素甫·阿布来提,男,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乌鲁木齐 830012)。

 

人口融合、产业融合、土地融合到最终城乡融合发展,体现了城市与乡村从人口流动到从业认同感再到归属感的历程,这个历程不仅是人口的流动,更体现了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入,只有实现“人—业—地”三个维度的融合,达到身份认同才视为城乡融合的最终目标。实现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从以下6各方面着手。

1.建立城乡人口自由流动机制,促进城乡人口融合

必须建立城乡人口自由流动机制,想方设法留住原村镇居民,千方百计吸引流动人口。一是打破城乡户籍藩篱,为城乡人口流动扫除制度障碍。户籍制度一直是阻碍中国城乡人口流动的重要障碍,只有扫除制度障碍,才能够激发人口的自由合理流动。欠发达地区可以根据新型村镇建设的实际情况,将新型村镇设立为城乡人口自由流动的示范区,即新型村镇居民的户籍可以享受城市的同等福利待遇,还为定居新型村镇、在新型村镇投资设厂的居民提供政策优惠以及财政资金扶持。二是新型村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保障和就业机会与就近的城市一体化。修通新型村镇与就近城市的高速公路,缩短新型村镇与城市的空间距离。新型村镇的医疗保障与就近城市实行城乡一体化,新型村镇居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医疗设施。三是建立新型村镇与就近城市就业人员联盟,新型村镇的就业者与就近城市就业市场信息共享,形成“一对一”就业帮扶,整体推动劳动力的跨区流动。

2.开创产业融合新路径,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欠发达地区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区位条件、自然景观、民族风俗进行创新发展。一是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深入研究国内外产业融合的成功案例,吸取成功经验,在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充分结合当地优质、优势资源,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广西万寿谷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广西河池市探索的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应用“万寿谷模式”,借助当地村镇的生态环境优势,创造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形成“育种+孵化+育雏+养殖+屠宰初加工+熟食、罐头深加工+产业旅游+冷链物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体验销售的上中下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二是构建城乡产业互动、互融机制,建立“城市—县域—新型村镇”的产业联动机制。以建设新型村镇为契机,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进驻村镇,结合村镇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开发村镇资源,推动村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进行。三是以新型村镇建设为重点,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打造新型村镇特色产业基地,将特色产业、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新型村镇建设的核心任务。将特色产业与旅游、体验休闲、深加工、文化创业相结合,催生出新模式、新业态。

3.深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土地融合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土地融合发展,是新型村镇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一是深化城乡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调剂机制,推进城市效用土地再开发。深入推进乡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利用,为新型村镇建设提供土地支撑。二是理顺土地整治与新型村镇建设的关系。明确新型村镇建设的立足点是促进乡村充分发展、缩小村镇与城市的差距,土地整治的目的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三是统筹规划好新型村镇建设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新型村镇建设是事先统筹规划村镇建设蓝图,明确村镇区域分工,通过科学的村镇规划,建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型村镇,形成城乡人口融合、产业融合和土地融合的新格局。四是实行土地要素市场化,推动城乡土地要素平等交换。城乡土地要素平等交换,不仅能够吸引城市资金和劳动力来到村镇,为新型村镇建设提供新的活力,还能够直接提高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五是创新城乡土地要素流动方式方法。各地方要积极探索乡村土地与城市土地的自由流动途径,探索城乡土地资源一体化模式,即城市土地与乡村土地实行“一篮子”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乡用地可以置换、流转等。

4.深入推进融合,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深入推进人口融合、产业融合和土地融合,三者的相互融合是新型村镇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清除要素流动障碍,打破要素流动制度壁垒。破解长期以来城乡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对人口、土地等要素的桎梏和阻碍,建立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人口制度和土地制度,从根本上消除人、地自由合理流动障碍。二是构建城乡要素一体化市场,整合利用城乡生产要素资源。鼓励城市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等要素流向乡村。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形成以金融机构为主,政府财政资金为辅,其他社会资金为补充的资金保障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引进一批龙头企业、特色企业融入新型村镇建设当中,巧借企业力量,推动新型村镇实现产业化、特色化发展。培育一批乡村特色产业,坚持创新、绿色、特色、融合的产业发展思路,引导和扶持乡村企业走农业+旅游、农业+农耕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农业体验+旅游、互联网+旅游、教育+旅游等发展道路。四是打破城乡行政壁垒,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市新型村镇的新型城乡结构体系,全面整合城市、乡村的人口、产业和土地等资源,形成定位明确、功能互补、融合发展的城乡新格局。

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农村发展软环境

一是优化农村发展软环境。严格执行权力清单,完善农村市场负面清单,优化农村经济发展软环境。强化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加强“三农”智库建设。加大对农产品的税收优惠力度,加大农村商贸物流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税收优惠力度,提高农村城镇对资金、劳动力、技术的吸引力。二是创新投融资渠道。对于欠发达地区引入的国内外资金,广大乡村能够充分利用的资源十分有限。应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各类经济主体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融资支持力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建设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发展。三是提高农村基建水平。提高欠发达城镇内部生产、生活、物流、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四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公平配置欠发达城乡教育资源。狠抓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的技术教育,加大基础教育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高水平建设师资队伍,补齐城乡基础教育短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6.打造小城镇特色产业,传承创新传统文化

一是坚持特色发展路径,避免盲目模仿城市形成“千城一面”。通过挖掘开发利用自身特有资源,增强对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提升乡镇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立足小城镇经济发展基础,确立特色主导产业,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城镇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构建优势互补的城镇产业发展格局。二是坚持文化保护与弘扬并重,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软实力。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城镇历史建筑、民族文化风格等历史风貌,积极提升城镇功能。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民族风情小镇的文化资源,以特色文化推动小镇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小镇。三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欠发达地区地域广袤,少数民族人口较多,民俗差异性较大,如蒙古族习惯住毡房,但是傣族习惯住竹楼,而沿海地区经济基础较好,住宅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要尊重文化习俗,传承历史文化。

 

本文节选自《区域经济评论》2020年第2

文章录入:zhouying    责任编辑:zhouying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